“远在上古之时,只有修真,并无现在的修仙之说。”,赵胜说道,“修真说法,源自一位神通无边的老祖留传下来一部修真经书,上卷名为<<连山易>>,下卷名为<<归藏易>>。这两部经书晦涩难懂,老祖传下经书时说道,如能参透<<连山易>>和<<归藏易>>,就能练就老祖那样的无边神通。”
赵兴插话问道,“那位老祖有什么样的神通?”
赵胜一脸向往:“挥手间斗转星移,如意万般变化,上天入地瞬息飞行万里,能看到万里外蚂蚁打架。任何城墙都挡不住老祖的探查…”
赵政心里一动,自己的玄诀和四相神功不就是和老祖说的这些神通一样吗?只是范围达不到老祖那样的千里万里而已。想必是自己的境界还是太低的缘故。
“大长老,那修仙者不能做到透过城墙探视吗?”,赵政小心求证道。
“修仙者到了元婴境,元婴可以离体而出,借助元婴之力,可以看到远超普通人肉眼的景像,可是却无法像那位老祖一样看穿城墙,更谈不上听到千里之外的细小声音。”
赵政点点头,明白修仙者的仙力是不可以穿透物体查探的。从这点来说,自己修练的玄诀远胜修仙功法,只是不知和那位老祖留的<<连山易>>和<<归藏易>>相比又如何。
“但是自从老祖传下这两部经书以来,无数年来修练之人何止亿万,却无人能练成,连入门都没有过。”,赵胜说道,“于是便有人怀疑<<连山易>和><<归藏易>>是否不适合普通人修练,更有人试着想要修改经书,以适合普通人修练。”
“数千年下来,竟真有惊才绝艳之辈,在这部经书的基础上,加以修改,这就成了后世的修仙之法。自此以后,修仙大盛,自然无人再去修真。”
“改过功法,人人得以修仙之后,众人又回过头来看那位老祖留下来的“连山易”和“归藏易”,越看越觉得这是老祖在消遣众人,给天下之人开的大玩笑。
因为按世上所有人的资质,竟连修真入门都做不到。反之修仙功法,虽然需要大量外物做辅助,需不断服用丹药改善体质,才能承受修仙吸收天地元气带来的反噬,但修仙好歹还是能够让稍有慧根的人修练,总算给了人一点希望。
到了周朝周穆王时,穆天子下令收缴天下所有<<连山易>>和<<归藏易>>付之一炬。又命人重新编写了一部易经以混淆视听。<<连山易>>和<<归藏易>>就此失传。周穆王改写的易经,就是你们启蒙识字时所用,现在称之为<<易经>>或者<<周易>>。”
说到此处,赵胜停了下来,看看正听得入神的两小孩。赵政一幅若有所思的模样,赵兴歪着头想了想,问道,“我听父亲说过,现在七国相争,其实是各修仙大派逼着七国开战,要争夺九鼎,据说是和一部经书有关,是<<连山易>>和<<归藏易>>吗?”
赵胜微笑着一捋颌下长须笑道,“按<<连山易>>和<<归藏易>>改过之后的功法修练,最多只能修练到元婴期,寿元最高仅达800年,元婴期后再无法寸进,自此,800年大限又成了修仙之人的最高寿元。要知道老祖可是活了无数年。”
“众修仙之人自以为是因为资源不够的关系。为了争夺资源,爆发了修仙门派延绵几千年的门派战争。
周朝后,随着困在元婴境的修仙之人越来越多,无一人能进阶至化神,春秋时,又有人开始检讨修仙之法和修真之法谁真谁伪,一时纵说纷云,争论不休。
但这时<<连山易>>和<<归藏易>>已失传已久。只有大禹统一天下后,曾留下九鼎,鼎文亦有上古文字所著经书一部,通传此经书即为<<连山易>>及<<归藏易>>完整功法。每一只鼎都铭刻了一段心法。
这九鼎总算因分散各地且周朝时诸王分封,保管九鼎的诸王未必肯完全听命于周穆王,未有人上缴九鼎,幸而未被周穆王毁去。
周穆王未收缴<<连山易>>和<<归藏易>>之时,这两部经书并非稀罕之物,就如你们一样,大多数人家的子弟启蒙读物就是<<连山易>>和<<归藏易>>。所以这铭在九鼎上的经文当时并未被人怎么放在心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