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十年代的农村,经济条件都非常一般,如果听说哪个村里有人家放电影,那绝对是新鲜事。没有哪家会平白无故放电影,一般都是在某某神仙那里许了愿的,诸如来年家里孩子考上大学,儿子娶上媳妇,抱上大孙子之类的,如今梦想成真,就要还愿,算是向神仙兑现自己的诺言。
那个时候还没怎么听说过电影院,在农村里如果想看电影,都是在门前的马路上,找马路两边粗些的两棵树,绑上一块带黑边的白色电影布,用那种带两个转动轮盘的老式电影放映机投放电影胶卷。
“听说没,隔壁的什么村在今天晚上要放电影”,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放电影的消息就提前传开了。一到晚上,想看电影的人们,早早的就吃了晚饭,然后和村里其他人三五成群的结对往隔壁村赶。
那时候的公路还都是土路,也没有路灯,一到晚上,四眼望去一抹黑,尤其要注意脚下,一个不注意就会被石头绊倒。而此时,每隔一段路就会有一个手电筒照出来的光影,周边的村子的人就像是在赶一场盛会一般,一群一群的人们,不约而同的往同一个目的地赶去。
有时候,人们还在公路上往放露天电影的村子赶,就听见鞭炮声噼里叭啦的响起来了,这是电影开播的象征,说明主家已经上完了香,鞭炮一响,电影很快就要开始了,还没到地儿的人不免就要紧走几步,好赶过去的不算太晚。
刚进入邻村,电影的巨大声音就能飘到耳边,所以循着声音就能找到放电影的地儿,免去了再找人打听的麻烦。因为电影时间总时长起码得两个多小时,所以大多距离不远的人家,都会带个凳子前往,又是晚上,天气较白天会偏冷,也会多带个御寒的外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