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今年21岁,大三在读。
别误会,不是那个拔了一万颗牙,才发现救不了中国人,转而去写小说,写出了《活着》的余华。
他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大学生,
他的母亲是一名人民教师,非常喜爱作家余华,正好父亲也姓余,所以在他出生时,谁说都不好使,非要给他取名叫“余华”。
就这样,他拥有了这个响亮的名字,
余华!
他知道,这个名字,寄托了母亲的期望。
因此,他上中学的时候,便在母亲的威严下读完了《活着》,读完之后,母亲问他有什么感想?
他支支吾吾了半天,最后只说了四个字:“福贵好惨。”
母亲听了,感动的浑身哆嗦,差点儿没打死他。
他学习成绩一般,还天天打架,
从那以后,母亲对他的管教便没那么严了,对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也从“好好学习”变成了“好好活着”。
那是他第一次感受到了《活着》的牛逼之处。
第二次感受到时,是在父亲病危,母亲服毒自杀后。
余华深夜走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月光洒下,脑海中猛然浮现了《活着》中的一段话: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当时只有十六岁的他,抱头痛哭。
从此,他更加坚定了要好好活着的念头!
父母给余华留下两份遗产,一份是欠别人的23万元钱,一份是别人欠他家的20万。
父亲的病,不但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还欠了23万的债。
就算到了这种地步,欠他家20万的孙亮家都没有还一分钱,他母亲甚至跪地磕头,也无济于事。
余华不理解,别人借钱给你,你不是应该感恩才对吗,为何现在借钱的成了孙子?反而欠钱的成了大爷?
这合理吗?不合理。
借钱不还,是真的不拿自己的名声当回事吗?是真的没脸没臊的吗?这种人以后还能交到朋友吗?遇到困难后,还会有人伸出援手吗?
余华始终想不通这种人心里是怎么想的。
后来才渐渐明白,他们不是人!
其实从法律上讲,这些债务,他都可以选择不继承,这样反而可以毫无负担,无牵无挂的自由活着。
但是,他还是决定担起这个债务。
不为别的,
为了父母不被人嚼舌根,能在九泉之下安稳长眠。也为了不让当初借他们家钱的好人们不寒了心。
父母刚走那会儿,每天催债的电话便响个不停,
所以,他一边上学,一边兼职打工偿还债务。
他学习成绩一般,高考分数521,上了一所末流一本。
原本他没有上大学的打算,大学的学费对他来说,是一个严重的负担。
而且,上学也意味着会失去很多打工赚钱的时间。
幸运的是,由于他的特殊家境,有好心人赞助了他的学费,每个月还资助他一千元的生活费。
这让他不得不重新考虑了,
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念书。
就这样,除了疫情封闭的那段时间,他一边念书,一边身兼数职,努力的偿还债务。
每天青水馒头,省吃俭用,一千块钱的生活费,还能节约几百。
几年下来,已经还了9万的债,还剩14万。
现在只剩张叔和李婶两家的债务了,其中张叔6万,李婶8万。
由于他一直在努力的还钱,没有赖账的打算,催债的电话渐渐少了。
不过,最近张叔的儿子要换新车,李婶的儿子要娶媳妇。
都急着用钱,所以又开始催促他了。
余华倍感压力,没有办法,他只能辞掉收入微薄的兼职,趁着寒假,想找一份高薪的工作。
再苦再累他都不在乎,只要能赚钱就行,
欠债的滋味十分不好受,债务快压的他喘不过气了。
前两天,一份招聘广告,引起了他的注意:
“零风险,工资日结。”
“多劳多得,时间自由。”
“男女不限,专业不限,年龄不限。”
“只要勤劳努力,轻轻松松日入千元。”
余华的第一反应是诈骗,
不过,自从看了这条招聘信息后,这条信息就像印在了脑子里一样,无论如何都挥之不去。
而且这家公司,好像就在出租屋的附近,离得不远,只有三里地。
“一份现实中的工作,总不能是诈骗了吧”,他这样想的。
所以他要去试试。
万一是传销呢?
这个他更不怕,他不但有超强的再生能力,而且在打架这方面也特别有天赋,从小便出类拔萃,再加上他平时有意锻炼,一打几完全不在话下。
初三那会儿,一个可爱的转校生被小混混欺负了。
他仗义解围,把那小混混打了一顿。
小混混不服,第二天就带了六个人在校门口堵他,
又被他打了一顿,
一对七,不落下风。
而且那些小混混都比他高,比他壮。
因为这个天赋,他不止一次生出了要去打职业拳击或者FC的念头,不过经过深思熟虑后,他最终选择了放弃。
在他眼中,那些选手的动作不但格外慢,而且处处透着破绽,很多时候的进攻或者防守,在他看来都是错误的选择。
这让他每次看比赛的时候,浑身上下都不得劲儿。
他觉得,他要是在古代,
他可能比不上封狼居胥霍去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