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鸿文上前一步,只见第一块石碑上第一行刻着‘高祖刘邦,字季,公元前256--公元前195年。出身农民家庭,陈胜反秦起义,高祖响应,自称“沛公”,公元前206年,高祖攻入咸阳,后又与项羽争天下,经4年,打败项羽。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在位12年,逝世于公元前195年,时年62岁。’第二行‘文帝刘恒,刘邦第四子...第三行‘景帝刘启,文帝之子...第四行‘武帝刘彻,景帝第九子...’第五行‘刘据,武帝长子...’第六行‘刘平,刘据第四子...’刘鸿文此时的心里承受能力再好也是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有种窒息的感觉。一路看下去在倒数第三行上找到了爷爷的名字‘刘荣,字振光,刘广之子...刘耀,字振宗,刘广之子...’后面是两个被刮花的名字,刘鸿文估计是被逐出家族的三爷爷和四爷爷的名字。
继续看下去,倒数第二行‘刘仁,字兴国,刘荣之子...刘义,字兴泰,刘荣之子...刘礼,字兴民,刘荣之子...刘智,字兴安,刘荣之子...’刘鸿文终于看到了父亲刘兴国的名字,其他的二叔刘兴泰,三叔刘兴民,四叔刘兴安都是榜上有名。只是他还是首次知道爷爷和父亲一辈的名字一直叫的是字,而名却从来没听过。
剩下最后一行了,刘鸿文还是有些兴奋的,只见最后一行上刻着‘刘睿,字鸿文,刘仁之子,公元1988--??’看到这刘鸿文松了口气,又有种自豪感在心中产生,暗自想到‘我竟然是汉高祖的第118代玄孙,这么说我也是皇亲国戚了,还有刘睿竟然也是我的名字’。
可是仔细一想又不对啊,对于刘平,刘鸿文是知道的,在家族祠堂中的族谱上第一代就是刘平老祖宗。而根据史料记载刘据是卫子夫为汉武帝生下的长子,又称卫太子。年近而立始得长子的武帝兴奋异常,一出生便命人为刘据作《皇太子赋》,等于提前昭告天下这个刚出生的婴儿就是太子,并将他的母亲卫子夫由夫人立为皇后。
因此刘据既是武帝的长子,也是其唯一的嫡子,武帝此举愈发巩固了刘据的地位。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刘据被立为太子,时年七岁。武帝极力培养这个儿子,命天下鸿儒名师为其教授《公羊春秋》、《谷梁》。太子加冠后,武帝为他修建“博望苑”,让儿子在那里跟宾客往来。汉武帝即位以来一直追求长生,好大喜功,到了晚年更是变本加厉,并任用江充等奸臣。武帝与太子刘据政见不同,对其日益疏离,致使父子间沟通不畅。因此汉武帝在巫蛊之乱中被江充、苏文等佞臣蒙蔽,刘据起兵反抗后兵败逃亡,而后因拒绝被捕受辱而自尽。
武帝后来终于知道太子冤情,加以晚年丧子之痛,他的余生一直在悔恨中度过。戾太子一案对汉武帝刺激极大,促使他“轮台悔过”进行自我反思,从而使治国之策开始由“多欲”向“无为”回归。
太子有三子一女,长子史皇孙刘进(即汉宣帝刘询之父),一女尚平舆侯嗣子。全部因巫蛊之乱而遇害,只留下皇曾孙刘询。十七年后刘弗陵去世,无子。权臣霍光废刘贺后,扶助刘询登上帝位,是为汉宣帝。即位后谥刘据曰“戾”(东汉著作《说文》:“戾。曲也,从犬出户下。戾者身曲戾也。”故而“戾”字应取蒙冤受屈之意),又称“戾太子”。所以刘据只有三子哪来的第四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