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意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怂恿别人放松警惕,而自己保持高度警惕的过程。”——杨国庆用自己的“宝贝”跟别人换来一个最后证明不是“宝贝”的东西后,杨德对他说。)
。。。。。。。。。。。。。。
黄帝历3820年年底前,华盟在南洋一带的军事行动渐渐平息,然后,杨德对那边的军队和将领重新进行了分组。
任命杨洪为马兰总督,兼任第一舰队司令,第一舰队下辖印度洋舰队和南海舰队,杨洪兼领印度洋舰队,马兰岛驻军两万,土人军队若干,驻地为新山(新加坡)。
调杨小山为三佛齐华盟驻军总督,同时他被三佛齐女王任命为三佛齐大将军统领土著军队(阎明为三佛齐国国相,负责政务),金洲、爪哇共驻扎军队两万,主驻地为槟城。
而李铁牛则转任南琉球群岛及婆罗洲总督,兼南海舰队司令,负责再组四万军队和对所有南海岛屿的开拓,驻地就在马尼拉(马尼拉之名源于当地一种生长着白艳花朵的湿地树(ynild))。
另外,为开发当地的种植资源,除了军管的以外,也拿出部分土地来公开拍卖,甚至还在宋国半公开拍卖三佛齐以外的土地和招募农民。拍卖所得和以后税收暂归军方。
其它自然及矿产资源则暂时不对民众开放。
最后,在各地设通商口岸,在通商口岸各地商人可以自由来往买卖,但无特别通行证的华盟商人及所有外国商人禁止进入内地。
在华盟国内,大多是地多人少的情况下,这种土地拍卖并不是很吸引人,要想弄点地种种,在华盟国内还是不难办到,地方政府挂牌的也不少。而且现在种地产出并不太高,还是投资工业比较划算,因此买南洋地的人并不是很踊跃,也就琉球、耽罗岛上的人多点。
这还是杨德把橡胶和棕榈树(西洲引进)种植划给军方负责的情况下的结果,否则这种要好几年才有产出的项目更每人理睬。不过事实上也是,南洋现在吸引人的只有粮食种植,其它的水果一类并不太好弄,主要就是运输时间太长,水果是要烂的。
所以除非就是开放矿产和其它的开采性资源,否则华盟人不会太积极。不过这也是杨德所希望的,哪怕是真正有太多的人,他也会抬价来压制。
不过在宋国国内则完全相反,特别是那些经商的人家,有一大片地是他们梦中都在想的事情。他们在宋国内赚了钱并不会去大规模的投资扩大生产,也不敢,因此只有买地。可在宋国内,地并不容易买到,有地的不太可能来卖,有卖的还轮不到他。
因此当由华盟著名的大商会操办的地下南洋土地拍卖会吸引了很大一部分商人来参与。交定金,然后看地拿契最后交款,在华盟商会的金字招牌保证下,一块块地到了他们名下,然后再由他们组织宋人去开垦种植。
地并不贵,宋国内的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价格,最主要的是安全绝对没问题。这不比以前私下里去开垦,不但有生命危险,更主要的是不会有人来承认那是他的地,弄好后被人抢了也是白抢。现在有了华盟国的背书,那地就是永生永世是他家的,华盟有产权保护法,何况家里地窖内的钱闲着也是闲着。
当然,在历史上每个朝代若都能承认出去拓荒人员的国民身份,对他们的产业给予一纸证明和一定保护的话,南洋早就是汉人的了。可惜就是没有,没有这种意识。去开拓的人最后都不得不投靠其它势力来取得产权的合法性。
而华盟国现在当然不可能继续老样子,华盟虽然现在暂时并不鼓励人们出去开拓,但绝对会保护每一个在外的华盟国民的利益。
这不仅是落在书面上,也是有实际的行动。
在3820年这一年中,华盟大军已在草原上几进几出了。报刊上也多次做了报道。
原因都是华盟国进草原经商的国民在草原中遇害或遇险,然后就出动大军去维护商人的利益。
当然,这其实是华盟草原战略的一部分,那些商人也不是普通百姓,但不妨碍拿来作为国民意识的宣传材料。
华盟大军若是要直接进入草原,那那些散乱的游牧部落多半会团结起来,而且最坏的是他们打不过会逃的,草原大着呢。这对数量不是很多的华盟军来说绝对是劳心劳力而不讨好的结果。
杀,简单是简单,可杨德还需要他们出力呢,他们最后也是要进华盟大家庭的。养,是要养,但就是不能让他们以一个个集团和势力的形式进来,草原天大地大,人们的野心也容易大。否则就算如蒙古那样席卷全球,那最后的结局也是个分崩离析的下场。
所以杨德采取了进去贸易,以换奴隶的方式来把他们下层的人力资源吸过来。
华盟以高调和平的方式进去贸易,盐、茶、各种生活物资甚至是铁都有,只是交换的时候需搭配奴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