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目前岛上人员还只有五百多人,这还包括李家贩卖来的人。高丽李家送来一批造船工和两批奴隶后就再也没来过。现在几个项目一开,人手根本不够。特别是钢的产量,几门炮一铸就见底了。
炉子倒是可以再建,但人员跟不上,现在又没有测量工具,只有靠工人的熟练操作,要在稳定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产量必须先培训更多的工人,慢慢提高他们的熟练度,因此只能是慢慢来。
无法可想的杨德就减少了大炮制造,先多造枪。枪一天也最多出五支,枪一出来就被送到杨洪那儿开始训练士兵,装弹瞄准、装弹瞄准反复地训练他们的动作速度。
李家倒是按杨德要求的150个船匠足数送过来的,但在缺人、缺钱的情况下一下子也不能铺开来大造,只能在獐子岛那先开辟一小块地做船坞,杨德拿出一份图纸想先造一艘几百吨飞剪式帆船试试手。
杨德记忆中最快的帆船就是飞剪船,最快能达16节以上;战船则是英国的盖伦船,三层放置大炮的甲板。中国古代的船在杨德印象中都是身扁宽、体高大,特别是船尾都像小楼房,一看就是一种很稳但不会很快的样子。
所以杨德决定战船就用飞剪船,货船用中国福船类的,至于盖伦船则等炮多了再造个几艘威风威风。
对于飞剪式帆船,杨德只知外型,内部就只知船头是空的,在浪中便于抬首,提高了它在浪中的航向稳定性。飞剪式帆船之所以称飞剪,是其头部水线面有内凹,长长而尖削的曲线剪刀型首柱在海上能剪浪前进以减小波浪阻力,故曰飞剪。
结果匠人们都摇头看不懂,就在杨德跳脚时船匠中有一个叫韩伯的老人出来了。让杨德欣喜的是他是从大宋因故逃到高丽的,是个造船方面的高高手。他对宋朝的以及阿拉伯等外地的船只都非常了解,勉强还能看懂点杨德的图。
宋国早有能力造上千吨的船了,徽宗就为装点门面造过几艘。但在此时有了大船也没那么多货来装,所以一般还是一二百吨最多几百吨的。
其实杨德也不是太懂船的,只是知道一些船的特点,既然发现了专家,于是杨德就把一些要求跟他讲了下就全委托给了他。这天杨德来观察船的进度,正和韩伯谈论着各国战船的特点时,薛良坐船回来了。
薛良一直在外奔波,到日本岛找硫磺和在其他地方找硝石、苏打等物资,还在大海中寻找合适的中转岛屿,原来是胖子的薛良瘦了一大圈,脸上也晒得黑黑的,但精神却比较亢奋。
看到杨德来接他,他就赶紧施礼道:“少爷,这次在下有幸不辱使命,找到了一个在大海深处的海岛。”
“好,薛管事,辛苦你了,来,先不急说,回屋坐下再说。”杨德拉着他回到屋内,并叫人倒上水。
薛良喝了口水,拿出了一张标有几条航线的海图说:“少爷,这就是在下等探索到的岛屿和又从海岛出发分别探寻了到宋国、高丽、倭国的航线,这些航线都不靠近海岸。这些也都按少爷的吩咐对照罗盘刻度一一记录了,这次多亏有罗盘,否则真要迷失在大海了。”
杨德一看既然找到了琉球一带,是琉球群岛中一个小岛,够远的,杨德知道,现在的琉球列岛并不在航线上,这要在南宋以后才会出现在对日贸易的航线上,现在是把台湾岛称为“硫求.”。
“嗯,好,这个岛就叫玻璃岛吧,我们玻璃制品也积攒了不少了也可以去大卖特卖了。”
“是呀,在下一想到那些石头变为一堆堆银钱就止不住笑,就想快点运出去卖。”薛良笑着说。
“这不急,这次你先回苏州休息一阵再说。”
“好吧,就听少爷的。”
薛良回去后杨德就泡在了船坞那儿。
杨德原来和薛良说的担心引狼问题,现在有了火器后,问题却已不大。连杨德都没想到火器制造竟然很顺利,工匠的技术还是很好的,一点拨就能领会。难怪在明朝时火器发展层出不穷,只是因费钱被读书人们玩丢了。因此杨德早就开始往辽国销售彩色玻璃球了,被称为琉璃珠的玻璃球非常好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