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被架上来了,刘裕自然是要装逼的,穿越的好处就是可以做文抄公,这有助于扬名。
“既然各位抬爱,某先来一首。”
鸡唱三声天欲明,安排饭碗与茶瓶。
良人犹恐催耕早,自扯蓬窗看晓星。
南宋华岳的《田家》,表达了收割时候的一天到晚的忙碌。
“不错,百姓忙碌的身形似乎就在眼前。”
士燮首先出声,都是干过或者见过农活的,收割的时候基本就是天不亮就出去收割,日落而回。
诗文朴实无华,但胜在朴实,通俗易懂,情景描述非常形象。
许靖听了之后也是默不作声,此诗虽然并不华丽,但是起码算的上还过得去的诗句。
接下来,张范等人依次上场,但是都算是一般,谈不上佳作,不过气氛非常活跃。
“少主,您再来一首?”
众人听到王超提议,便望向刘裕,刘裕便不推辞,继续作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是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中的其中一首,自然是让刘裕拿出来了。相比《田家》,此诗就华丽许多,而且比起《田家》更胜一筹。
“好诗。”
众人都开口称赞,《田家》相对直白,文学造诣不高。这首陶渊明的归田园居赢得众人夸赞。
“少主文采惊人,何不再来一首?”
许靖继续发声,估计是不相信刘裕又这么多诗文等着。刘裕看了看许靖,说道。
“龙编许多官员习惯大吃大喝,倒也没什么,文休先生乃儒家之人尚君子之行,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应也大吃大喝,浪费粮食。今日刘裕便作一首诗,以免这种风气继续蔓延。”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一出,各自体会,这首诗能流传千古,最重要的是其中的节约之意,粮食来之不易,珍惜粮食。
士燮与许靖等人眼中皆有愧色,士家这几年虽然大力支持刘裕父子,但是士家的奢靡之风却更甚。
刘裕也不会干涉,毕竟人家积累的财富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个个既想以君子自称,又想花天酒地,哪有那么好的事情。
社会本来就这样,你想享受并没有人说什么,但是享受之际,又想名传千古,得君子美称,哪有这么好的事情。
古时能得君子美称的不过寥寥数人,君子者,才高八斗,品行万里挑一,如诸葛亮,如范文正等。
古代交州贫穷主要是因为水稻,在宋以前,交州之地并未引进占城稻,早期水稻挑地,南方多丘陵,山地,水稻产量不如小麦。
直到宋朝引进占城稻之后,大力推广占城稻,自此湖广熟天下熟。有足够的粮食而且南方气候也比北方好,自然南方开始高速发展。
刘裕引进了占城稻之后,在各地培育,使得交州开始变得富裕,官员开始流行奢靡之风。
本来交州文化底蕴就不够,若是不严加引导,奢靡之风便会越来越严重,此风若涨,人心浮动,容易导致社会不稳。
刘裕一直以身作则,自己在番禺吃饭一般就是两菜一汤,都是简简单单的,但是如士家,许靖等人,吃饭动不动就是十数个菜,基本是浪费了大半。
张范等人一直以为刘裕推崇法家,未曾想到刘裕对自己也是如此严格,张范虽然不奢侈,但是和俭也谈不上。
王超等人早习惯了,刘裕从小就不浪费,一直都是光盘行动,吃多少,做多少,尽量避免浪费,而刘府学堂也有这个习惯。
刘府学堂的食堂采用后世的窗口打菜模式,吃什么拿什么,吃多拿多,但凡有浪费的都会被刘裕惩罚。
刘裕操办的小学亦是如此,粮食在任何时候都值得珍惜,而不是浪费。
在座的人听了刘裕的话之后,有不少人都感到惭愧,随着交州粮食的富裕,刘裕一方面严格执法,另外一方面提高了交州官员的待遇。
因为待遇的提升,有些人有了粮食就开始大手大脚,铺张浪费,刘裕看在眼里,但是律法绝对不会在此条列限制。
毕竟个人的私人财产,想怎么使用,只要不影响到旁人,你爱怎么用都是你的自由。
至于法家个个都是苦行僧,为何?自己为执法者,必须严于律己,做到别人无话可说,否则便是取死之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