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学者必有师………,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张范一口气读完,意犹未尽,刘裕看着众人,有沉思,有陶醉,有恍然大悟,呵呵,唐宋八大家之集大成者韩愈的千古名篇,震慑你们还不是易如反掌。
“程先生既然从北地来,又师从经学大家,文章并非所长,今日小子不过取巧,不知程先生原意出任南海郡侍曹掾辅佐刘某?”
既然到此地步了,也该给程秉台阶了,而且侍曹掾非常适合他,主要负责接待郡守宾客,而程秉作为郑玄的弟子,礼数肯定是非常周全的。
程秉此时心里有些惭愧,程秉与张范以及还有一些人一同来到番禺,只是刘巴少年游学的时候的认识程秉,便引荐给了刘裕,但是路上程秉也是受到了同行之人的挑拨,加上年轻气盛,才有此举行动。
“大人以礼相待,程某原意效命。”
“公仪先生作为今日裁判,不知可愿在刘某府上一叙?”刘裕顺势也邀请了张范。
“固所愿尔。”张范也是欣然同意。
刘裕让刘河准备好宴席,刘巴等人也在列。
“今日公仪先生来到番禺,让番禺是蓬荜生辉,刘裕虽然已经行冠礼,但是尚未年满二十,便以茶代酒敬先生。”
“谢过大人,张范从司隶一路向南而行,本欲到荆杨之地,然在荆州听说了交州的盛况,便来到了交州,一路上某所见也非常感叹,今日交州之盛况不次于中原了。”张范半真半假的说道。
“这都是父亲的功劳,刘裕不过是恰逢其会,父亲治理番禺十余年,推行教化,富足百姓,正所谓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不过是正常的事情。”
“大人谦虚了,一路上张某没少听说大人的事迹。”
“既然为官一任,自当造福百姓,刘裕希望的是天下百姓丰衣足食,律法清明,官员清廉,将士守土保国。”
“大人高义,听闻如今交州的小学是大人的提议下推广的?”张范问道。
“对,推行教育,普及教育,使得我大汉人才济济,而并非一家,两家之言,朝堂之上也非一家,两家之言,此吾之所愿,也是我汉家所愿。”刘裕现在对于这点坦坦荡荡的承认,如今的刘家父子已经有足够的自保能力,无需在遮遮掩掩了。
“大人,程某并不认同,先贤经典岂是随便传于百姓?”程秉说道。
“德枢,你等学习六经之说,那么可知论语,可知孔子?孔子为先秦圣贤,依然主张有教无类,门下弟子三千,而康成公门下弟子也怕是有不少出于普通百姓之家,是不是德枢在否定其师的做法?”
程秉一时语塞,程秉出身世家旁支,但是依然有自己的骄傲,认为普通百姓和他们一样是侵犯了他们的权益。
“德枢,在我治下,尽量做到人人平等,每个人从生下来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一样的,没有带丝毫外物,都是干干净净的来到这个世界,为何要将人划分三六九等?难道劳动可耻么?我高祖不过一亭长,却推翻了秦二世的暴政,而所谓世家,就应该享有比别人更多的权利?如果有功于朝廷,天下苍生,可以嘉奖土地,钱财,爵位,但是不应该是特权。”
刘裕的看法是有功劳的人可以奖励,但是不能违法,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对于世家刘裕也是允许存在的,但是要在遵纪守法。
“大人,此乃大逆不道之言,慎言。”刘巴出来说道。
“谈不上大逆,不过是有敢于高祖所创基业,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体现的就是我高祖对人才的渴望,刘裕所谓不过继承高祖遗志。”刘裕淡然说道。
刘巴,程秉等人听闻脸色一变,而孙坚,张范听了却并没有什么变化,孙坚是早就知道刘裕的志向,至于张范就不知道在想什么。
“范有一疑问,听闻大人特别注重百工之事,不知真是如此?”张范问道。
“确实,百工与国家,与百姓都有利,若无百工,水车,曲辕犁,制冰之术又如何出现?若无百工,今日我等又怎么吃到如此精盐?若无百工,我等身上衣物怕还是毛皮之物。今日我南海郡马车能一日行三百里,这还是不换马的情况,为何?皆因百工改良了车轴,使得马车更容易转动,更加省力。”刘裕说道。
其实古代马车速度并不慢,有记载的西汉飞车最高时速是昌邑王刘贺,三个小时不到跑了一百三十五里路,当然马受不住也累死了。但是正常一小时二十里地是可以的,不过马走两三个小时要休息,每天也就跑个8-10个小时。而刘裕改良之后,马车一小时可以正常跑可以达到三十里地,如果满载的话就会慢一些,而且和马匹数量相关。
“范明白了。”
“来来来,大家一起敬少主一杯,敬明日之繁荣。”孙坚举杯说道。
一场宴会之后,也算是各自欢喜,程秉,张范了解到了自己想知道的,而刘巴则更一步了解刘裕,至于其他人属于刘裕拉过来拉近关系的,都非常满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