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李云龙这么一说,张大彪才发现,楚军已经渐渐形成一个个小的集群。如果没有炮火的的分割,楚军恐怕早已结成军阵,井然有序地冲杀出来。虽然炮火连天,但也只能迟滞他们组织出击的速度。
“停止炮击!机枪手准备,子弹上膛!”
看到楚营中的异样,凭借多年作战形成的敏锐的直觉,李云龙果断调整了作战部署。
炮声刚刚停下,便听到楚营之中传来一浪接一浪的击鼓之声,紧接着,楚军兵分三路,由东、南、北三个方向冲出大营,直奔八路军的防线冲来。
出乎李云龙的意料,在前冲杀的不是楚军的骑兵,而是步兵。他们身着银色铠甲,大多举着长戟、长矛,亦有持盾持刀的。
他们的戟极长,几乎有高过两个楚军士兵的身高。楚兵排成整齐的军阵,手中长戟向前倾斜出统一的角度,摆出进攻的姿态,踱步小跑向前冲去。
这是这个年代最强大的军队,
在战鼓声的催逼之下,楚军像汹涌的潮水一样,从大营之中涌出,浩浩荡荡。声势震天。冲杀之声响彻云霄,丝毫不逊于炮弹的声音。
“楚军的反应太快了……”张大彪自言自语地说。
的确,楚军的反应太快了。炮击进行了最多不到15分钟。从未遭受过炮击的楚军,从惊慌失措,到观察敌情,再到组织进攻,楚军紧紧用了15分钟。
“开枪!务必将楚军阻挡在150米之外!楚军一旦突破150米,炮兵开炮!”
楚兵反应快,李云龙也不敢有丝毫的耽搁。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甚至在地球的历史上,人类还从未见识过相隔两千余年的冷热兵器的较量。双方都知道一寸长一寸强的道理。
楚军的长戟、长矛,动辄两三米长,在与敌军交战之时,更大的杀伤范围往往能够产生更为致命的攻击,并大大提升自己生存的几率。可这些楚军引以为傲的利器,在独立团的枪械面前,俨然成了一个笑话。在两百米开外,甚至五百米开外,八路军便能凭借攻击范围更为广阔的步枪,轻而易举地能剥夺楚军士兵的生命。
楚军冲出大营,进攻的姿态刚刚展开,便遭到了独立团暴风骤雨般的攻击。
“突突突突突……”
“哒哒哒哒哒……”
独立团还从没像今天这么阔气过,各型的子弹铺天盖地地朝楚军倾泻过去。他们甚至不用精心瞄准,便能准确的命中楚军士兵。因为楚军阵型实在是太密集了。
冲在前方的楚军,在各种枪支的射击之下,像被****璀璨的高粱一样,失却灵魂地栽倒在地。伟大的生命,敌不过一枚寸许长的子弹。
前面的楚军被击倒,后面的楚军便毫不犹豫地越过他们的尸体,继续向前冲。身后的战鼓咚咚作响,一刻不停,催促着他们往独立团的子弹上撞。那鼓声犹如死神的呼唤,仿佛在说:“来吧来吧,快些来吧,我已经等不及了!死亡才是最好的归宿!”
楚军虽勇,但在死亡面前没有人会心甘情愿地归服。在三四波楚军被击倒之后,剩下的楚军再也不敢向前,他们乱作一团,纷纷转身向楚军大营跑去。
楚军人数太多,涌出大营时真似过江之鲫。可后方的人根本无法觉察到前方战士所面临的死亡的威胁,于是便出现了极为滑稽的一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