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直接放下手刹,操作的人又如何逃出生天的呢?
跳车?这肯定会受伤,而且,还要追上急速下滑的车去将门关上。
不跳车的话,与货车相撞也是九死一生,这基本会与沉睡的驾驶员同归于尽。
关键是行车记录仪会记录下这一切。
之前技术组确定过,死者小车的行车记录仪有声音记录,如果这样操作,肯定会听到关门的声音和跳车的声音。
即使没记录到声音,以车身下滑的速度,行车记录仪车尾的摄像头也会将跳车人记录下来。但是行车记录仪上的内容并没有。
所以可以排除以上两种可能。
那么就剩下一种可能。
刘川回想起之前看的行车记录仪。
记录仪自汽车启动开始,就开始记录。先是感觉车身微微一抖,应该是手刹放了下来,随后半分钟内,听见车门“嘭”的一声,这些都算正常,驾驶员放下手刹,然后关门,准备起步。
但在这坡道上,似乎又有些不正常。
至少手刹应该是最后一步的操作,而这里手刹竟意外地提前放下了。
然而提前放下手刹之后,车却没有移动分毫,这应该是那些砖头起到了作用。
之前刘川就发现,有些车主将停在坡道上的车的车轮下前方放置了砖头,以避免溜车。
看样子,出事的车辆亦是如此。
车轮前放置了砖头,所以才使得车辆在失去了手刹制动的同时,也不会直溜而下。
可以理解成,驾驶员昏迷在驾驶室内,操作者将车启动,然后放下手刹,再关门,最后将挡在车轮前的砖头推开,最后以迅雷之势从侧面逃之夭夭,这样行车记录仪后方摄像头也无法拍摄到他。
至于他是如何将砖块移动的,这就不得而知了。
然而车辆就这样在无人驾驶的情况下,顺着坡道驶入了十字路口。
之前听说出事车辆还偏离了车道,应该是沉睡状态下的驾驶员不小心碰到了方向盘。
当时在看到行车记录仪的时候,刘川就在心里做了假设。
行车记录仪中,整个车辆启动和行驶的过程,都有些与众不同。
一辆正常启动行驶的车,起步时那些老司机不说一定会打灯,至少大多数会打灯。但他没有。
大多数车主应该在启动前就已经关好了门,他恰恰相反。
还有手刹的问题,这种坡道肯定会最后一步放手刹,他却先放。当然,这不排除他觉得车轮下面有垫砖头的缘故。
但是,就算垫了砖头,那起步的时候肯定会提前移走,显然他没有这么做。
要么就是直接碾压过去,但是碾压的话车身肯定会颠簸,但行车记录仪里也没有拍摄下来。
所以,只存在一种可能。
那便是,这一切都不是驾驶员在操作,是另有其人。
那个人便是设计这场车祸的人。
这人心思缜密,他并没有提前关掉行车记录仪,或者是关掉行车记录仪的声音。
刘川猜测,他知道如果这样做,当警方调查行车记录仪的时候,难免会觉察到异样。
纵使交警没有这种嗅觉,但保不准这案子会不会上升到刑事案件,到时候刑警一查,便一清二楚。
万事都不能做得这么绝对,要给自己留有后手。
刘川又想到了自己的老友封逸,也想到了他的对象周洋。
如果按照之前自己假设的内容来看待的话,事情就简单明了了。
理发店的老王发现了周洋的秘密,以此秘密威胁她与自己发生关系。
但封逸知道了此事,所以才会有超市老板说的那些事——他们两口子闹别扭。
其实是因为此事而抑郁。
封逸之所以每天送完周洋就回去了,是因为他要花时间去精心设计一个圈套,要让理发店老王永远闭嘴。
这一点也从他大半夜在车祸现场附近徘徊可以确定,而且他对这里的路况很熟悉。
解决了心头大患之后,封逸便想到了“自首”,将所有事情都揽在自己身上,将警方的视线彻底从周洋身上挪开。
而且,还将警方对车祸的热度转移到了王倩案子之前的未解之谜上。
这招声东击西不仅成功转移了警方的注意力,而且还拯救了周洋。
对封逸来说,这确实算得上是拯救。
如果他不来“自首”,警方或许永远也不会知道这些秘密。
但是他却选择了“自首”,或许不仅仅是为了周洋,亦或是他知道自己确实有罪,并没有退路。
为什么不直接全部说出来,可能是还对自己所爱之人有所留恋吧?
总之,到底是何种原因,刘川现在也搞不懂了。
如果一切真的如刘川假设的那样,那么封逸犯罪的事就算坐实了。
现在的紧要任务是要找出老友犯罪的证据,一时半会儿,刘川心里五味杂全。
他从一开始便不愿怀疑封逸,结果到头来,又回到了原点。
带着这份遗憾和不甘,他晃晃悠悠的回到了刑警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