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瓷魂()”
经过一晚的休息,赵欣欣第二天的身体已经好多了,这丫头已经把萧宝驹给黏烦了,只好将她送回学校,萧宝驹则安心在瓷板厂画画。萧宝驹深深的喜欢上了这个承载艺术的载体,瓷板画是以板面形式与瓷器是陶瓷生产工艺不断完善的结果,无论是早期的瓷墓志,还是后来的空心瓷砖。都为瓷为瓷板烧造奠定了工艺基础。瓷板的出现使瓷板画有了物质条件。从相关资料来看,具有平整而光洁的瓷板形状,又有绘画艺术形式的瓷板画是从明代中期开始出现的。随着烧造技术的提高,它才改变了最初被当作镶嵌附件的用途,逐渐成为独立的品种。瓷板画作为一种独立的绘画形式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已是非常流行,一般官僚、商贾之家都把它悬挂在厅堂或书斋的墙壁上。
在清光绪之前用作绘画的瓷板都是平烧的,平置于窑中烧制的瓷板背面会有“砂底”,没有衬子痕迹。由于受匣钵大小及生产工艺的限制,最大也不过是一尺五六寸见方。从传世实物资料来看,光绪年间才出现了竖烧工艺。竖烧板背面有衬子痕迹,由于烧造工艺的改进,瓷板产品的尺寸也相应增大了;由于突破了烧制工艺的限制,作为独立画种的瓷板画在本质上具有了发展的条件。瓷板画既是瓷,又是画它是陶瓷艺术摆脱工艺装饰、融入文人绘画而形成的陶瓷新门类。
瓷版画可追溯到明清年代,延续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延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瓷版画有“瓷画百年”的美誉,具有浓厚的赣文化元素和民族风格,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瓷版画工艺流程复杂,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和要求之高,是其他工艺生产难以比拟的。从材质的选择、艺术加工,会之前的乳香油炼制,颜料的调制,毛笔的处理至慧智的具体步骤和技法,都十分严谨、细致,这些生产技艺是一代又一代的陶瓷工匠们的智慧结晶,且难以为现代技术所代替。
20世纪50-70年代,瓷版画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瓷版画的发展,能解决当地相当数量的人员的就业问题。其次,瓷版画原料取自于JDZ的白胎,可有效地促进瓷都经济的发展。再次,除满足中国需求外,瓷版画还受到日本、澳洲等国人民的欢迎,可以大量出口创汇。
作为中国传统画法,陶瓷彩绘汲取西方摄影文化的精华,它的丰富内容和基本特征及传承历史,在中国乃至世界美术史上实属罕见,对研究明清的传统手画、陶瓷彩绘和历史文化背景等有着很高的价值。
萧宝驹在不断地绘制瓷板画的时候,也通过邵琳带领他拜访JDZ当地的名家来了解瓷板画。渐渐地,萧宝驹发现瓷板画不仅涵盖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精华,又融合了中国陶瓷艺术的特点,它不但可以刻画出逼真的影像、古典油画的效果,又能随心所欲地表现各种流派的艺术特点,是瓷器与绘画艺术的完美结合。
另外,萧宝驹还接触到了一个新的门类,那就是瓷板画的装裱。瓷板画通常可装裱或嵌入屏风中,作观赏之用。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秦汉时期,而真正意义上的“瓷板画”则出现在明代中期。从清中期开始,瓷板画的发展走向了兴盛。
瓷板画装裱用木框也就是中国画框和油画框,可以加卡纸边框和玻璃,当然、加玻璃会反光,细节很难看清。大多数瓷板画无需加卡纸边框和玻璃,直接露在外面,更有利观赏作品。
在瓷板厂任总的介绍下,萧宝驹接触到了JDZ比较有名的瓷板画装裱大师刘建宏。萧宝驹画好的瓷板画,直接送到刘建宏的装裱坊,刘建宏再配以实木框架,将原本较为娇气的瓷板,套上一层保护装置。
萧宝驹再看,这可比原来漂亮多了!“亲爱的,真是人靠衣装马靠鞍呢,这些瓷板经过这样装裱,看起来高档多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