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钰左手背于身后,挺直腰背奋笔疾书,脸上满是严肃,两条眉毛呈倒八形状,右手捏着一杆犀牛角材质的毛笔,笔尖是由鹿毛制成,不断地在宣纸上移动。
整个书房的地方散落着数不尽的纸张,其上或是用颜体写的诗,或是欧阳修的词,各种各样字体,各种各样的文字密密麻麻写了一片。
不行啊,这字体完全不像啊,李钰有点苦恼,他无论是用哪种字体写字,都和原来的李钰写的字不一样,然后他又对照着原来李钰书写过的文章临摹,发现临摹的只有三四分像!
这还多亏于他之前就会写毛笔字,如果多临摹临摹,他是可以以假乱真的,但是李钰心理是抗拒的,他有自己的路,有自己的风格,为什么要用别人的字?
三国魏时的钟繇,是一代书法大家,精通行、楷、隶书,而其高古纯朴的正楷书法独步当时,被世人所推崇,当时所有人都以习得钟繇的字体为荣,谁要是可以拜的钟繇为师,那可是了不得的事情。钟繇最重要的代表作就是《宣示表》,而现在钟繇的真迹大多数都被南晋皇家收藏。
因为,这里面有一个秘密,南晋皇帝钟鄂是曹魏时期钟会的后代,钟会是钟繇的老来子。
大多数人只知道钟会无妻无子,但是李钰知道啊,后世把钟会的祖宗十八代都要分析烂了。这事要从东汉时期说起。
东汉时期,司马师、司马昭执政时,钟会已有一定的军政实力,又担任司隶校尉,那可是曹操和诸葛亮曾经做作的职位,而钟会年纪轻轻就做到了如此高官,不免有些膨胀,各位,而以下总结的一系列的事情则激发了钟会野心的开始与结束。
从击杀嵇康,攻克谋反的母丘倹,又献策,成功攻破谋反的诸葛诞,打击邓艾,钟会可是一时间风光无限,不可一世。从《三国志·魏书》中的一段话就可以看出钟会膨胀到极点就要造反了,‘我自淮南以来,画无遗策,四海所共知也。我欲持此安归乎!’钟会的意思就是,哥本钱够了,再怎么弄,哥也就是个打下手的,哥不干了,该反了。
然而不是你有实力就有命去当皇帝的,皇帝也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人家刘阿斗一坨烂泥还当了好几年主公呢。果然不出意外的兵败失败了。
钟氏一族当诛九族,但是司马昭与钟毓是好友,在钟毓临死前,曾拜托司马昭,若有一日,钟会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责,请他网开一面。司马昭一直记得老友的话,为了准守诺言,司马昭就放了钟会秘密生下的儿子,钟阴。
直到隋朝统一,钟繇的小楷的使用率达到巅峰,又因为战功,钟鄂被封为晋王。隋朝四分五裂时,钟鄂立刻抓准时机,和他祖宗一样,造反了,隋朝灭亡后,钟鄂才终于实现当年老祖的愿望,比他老祖还厉害,开山立国。
李钰想的比较多,现在还好说,以后自己要是执掌东唐,再用人家老祖宗的就不太好了,而且自己也会觉得心里膈应啊,原创啊,古今中外的原创都很重要的。
哥以前教书写字用的字体,都是随心情的今日用颜体,明日用小篆,这个时期,估计颜真卿啊,瘦金体啊,狂草啊,在哪都不知道。想着,李钰心中有一计。
心中略一斟酌用词,伸手将刚刚写的纸扔到了地上,提笔就在新的宣纸上写,比刚刚还要认真。
“启皇考,臣表,子李钰愿违万康。子近日阅古书,则自魏时,世多以钟繇之笔体,隋以来,尤为至矣。然吾东唐自国起,与其余四,虽好止戈数十年,然吾东唐室列五国之首,不争其事,大国,至后必如三皇五帝般呈大一统,如此则行吾东唐之书,臣不佞,不欲使父皇为臣一时之志,以为何,臣只欲疾首肯则,臣愿亲自招募通,笔法自通,筹贯策者,为我东唐创唐体。臣虑不甚周,然为国更之意,臣亦遂疏,献于父皇。”
李钰拿起写了半天的奏章,又重新读了一遍,语句用词上没有问题,字写的也还行,反正自己挺满意的,现在就看便宜爹怎么想了。
这张纸整体上,大概就是讲,儿子我最近一直在看古籍,看着看着发现汉代以来,大家用的都是钟繇的笔体,本来也没啥,但是大隋崩裂,南晋又是钟繇的后代,这再用人家的笔体吧,这就就有些尴尬了,将来东唐一定会统一各国的,不如现在就发明一种自己的书法,我呢,自请去做这件事。
“常平,将这个修正一下,呈给父皇。”
“是,太子殿下。”常平恭敬地接过。
李钰活动了一下胳膊,这长时间站立写字果然累人,不由得佩服起那些个能成为大家的人,果然不是一般人。什么坐如松不动如钟,咳咳想的远了。
他只需要将要说的话写好,其余的封裱传达工作,会有人帮他做的,而且李钰一点也不怕他写的东西被传出去偷看。为了探听点消息,得罪未来的皇帝,那就不是一般想死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