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便再提一下,有些人说机场大战太过于“儿戏”,尤其是猎鹰已经躲开了攻击却还要下来道歉导致被抓。然而我认为这是在情理之中的,对战的双方有不少人是直接参加战斗的,比如蜘蛛侠,鹰眼等人,本来在同一战线出生入死的兄弟并不是想把对方打死,理念的斗争并不适用于所有参战的英雄。美国队长阵营是为了拖延住对方,给队长和巴基争取时间撤离,而钢铁侠一方甚至都没有想到局势会越演越烈,只是为了阻止对方的撤离,这里的核心冲突是不允许这场对战拥有极高的惨烈程度的。内战的理念冲突最激烈的是在美队与钢铁侠这对儿ptsd患者身上,并不是其他人。还有一开始钢铁侠就已经废掉了队长想要乘坐的直升机,而昆式战机是他们没有预料到的,在混战中钢铁侠一方甚至都没有注意到,你总不能上来就摧毁所有飞机吧?而幻视如果直接炸毁昆式战机强烈的爆炸和可能会伤及美队等人,所以他选择摧毁指挥塔来挡住他们的去路,他们始终没有放开拳脚。猎鹰的扮演者安东尼·迈凯在采访中也表示完全不理解为什么美队会为巴基做出这些,但是他的角色之所以追随队长是因为忠诚。美国队长相信个人,相信战友,而这些战友会用忠诚来回报他,相信他的选择,即便自己并不理解,这便是个人英雄主义的终极魅力。
作为一部个人电影的续集,我们当然不希望看到一个刻板的人物永远在于不同的敌人进行战斗,他不会有内心斗争,他不会拷问自己,如果你想看的话直接去看《奥特曼》系列就好,还得是早期的,也许那才适合你。对于美队的争议与对《叶问3》的争议非常相似,有人认为《叶问3》的前后冲突发生矛盾导致叶问性格的不协调,关于这点我在之前写过的《叶问3:一代宗师从神到人的自我救赎,系列恰到好处的终笔》也提出了自己的解释,然而这不也是美队被批评的理由吗?《美国队长》中一个绝对的道德模范被竖立起来,然而总体表现却差强人意,主要是因为这个角色本身就带着极为保守禁欲的特点,到了《复仇者联盟》中无法适应正常生活的他加入了最前线的神盾局,但他与托尼的矛盾也初露端倪,在《美国队长2》中随着神盾局垮台与旧友的遭遇让他在新时代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到了《复仇者联盟2》中美国队长已经和托尼因为幻视而大打出手,两人的矛盾随着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事件不断激化,直至《美国队长3》中不仅是与托尼的矛盾彻底爆发,而且在故事的格局上也更加倾向于个人化,尽管看起来英雄众多。这是一个二战英雄如何在现代建立自己信念的故事,你可能记不住每一部中他具体干了些什么,但其整体形象是在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
·钢铁侠的人性刻画
之前提到了托尼·斯塔克也是一位严重的ptsd患者,这是在《复仇者联盟》纽约大战时埋下的种子,本身并不是士兵的他在战场上比美国队长更容易受到影响。在片中有一个细节是托尼遇到了一位斯科威亚受害者的母亲,当她将手伸进包里试图掏出儿子相片的时候托尼一下子把手伸了过去阻止她将手拿出来,这种过激反应的下意识行为是典型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表现。尤其是他作为一个普通人面对的不是枪林弹雨,而是通过虫洞跑过来摧毁地球的巨大外星人和外星军队。托尼从初次登场总给人一种放荡不羁的感觉,甚至一开始让不少人觉得他才应该是那个反对政府法案的人,然而从《复联2》开始电影呈现的钢铁侠就像是另外一个人,他开始焦虑,感到无助,对未来的危机感到恐惧,于是他开发了奥创,却没有想到造成了更严重的灾难。再加上开篇揭露的与女友分手一事,本片呈现的托尼实际上从之前的电影就开始打造。沉默寡言,莫名急躁,愧疚让托尼与起初成为超级英雄并坦然公开身份时已然判若两人。
而此番内战行为也与他的本职相关,身为无敌土豪的他在神盾局垮台后与队长共同挑起大梁,队长作为精神领袖在领导作战方面作用重大,而托尼除了资金等还要顾及对外交涉等更复杂的事物。在《斯科威亚法案》面前他纠结的程度更甚于美队,从他认为可以先签署法案再制定紧急预案或是修改法案内容就可以看出虽然他也认可超级英雄团体在关键时刻的抉择权力,但维系联盟的稳定是他首要要考虑的。这意味着他必须做出牺牲,而冬兵就是这个牺牲品。片中明确提到神盾局垮台时罗曼诺夫上传了百万份关于九头蛇与神盾局的文件,难道钢铁侠对这些会一无所知吗?钢铁侠并不是一直处于被蒙蔽的状态,确切的说根本就没有,尤其是在他掌握了巴基被陷害的线索但是罗斯却置之不理之后,他与美国队长在政治理念上完全对立就基本告一段落了。而最后的决裂更是无可厚非啊,他本身就不是一名士兵,在突发事件面前不可能保持完全的冷静,尤其是还是得知自己被骗而面前的正是杀害自己父母的凶手的时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