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春至,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山河依旧是乱草遍地,杜甫写下《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又来到长安城东南胜地曲江,写下《哀江头》:“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杜甫久候王师不至,瞅准时机逃出长安,四月到达凤翔,写下《喜达行在所三首》,回忆起在长安的俘虏生活,不觉“生还今日事”。
大唐中兴有望,诗人不禁“呜咽泪沾巾”。至德二载(757)五月,杜甫在凤翔觐见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写下《北征》,用“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表达了对肃宗重整破碎山河、再开贞观治世的期望。
杜甫的期望,正是此时肃宗的焦灼。肃宗迫切需要以收复两京作为政治资本巩固皇位,用平叛政绩向天下证明他自立即位的政治合法性,遂放弃李泌稳扎稳打的既定战略,急切命令唐军向两京和中原腹地进攻。
至德二载(757)九月十二,肃宗命令李俶带领回纥援军和各路兵马十五万向长安反攻,先后收复长安、洛阳。两京光复,肃宗严惩接受安禄山伪职的官员,给事中(正五品上)王维亦在清算名单中。
洛阳失陷时,安禄山让王维继续任职给事中,王维拒不受命,被拘押在菩提寺。
有次安禄山摆宴洛阳凝碧池,让梨园子弟奏乐助兴,乐工雷海清当场摔坏乐器,朝着玄宗西去方向号啕大哭,被叛军肢解。
王维听闻此事,写下《凝碧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秋槐落叶深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亡国之痛和思君之情溢于诗中。
受审之时,王维呈上此诗,加上其弟营救,最终仅降级成太子中允(正五品下)。
十月二十三,肃宗回到长安,玄宗也于当天从成都启程南返。十二月二十一,玄宗在长安大明宫正式把传国玉玺交给肃宗,完成了最后的权力交接。
依靠收复两京的政绩,肃宗初步稳定了皇位,但给平叛留下重大隐患。长安虽然收复,但洛阳不久得而复失。
且在收复两京的过程中,朝廷精锐部队损兵折将、元气大伤,而叛军从容退回河北,保存了有生力量。
唐军收复两京,安庆绪退回相州邺城(今河南安阳一带),史思明伪降朝廷。乾元元年(758)八月,肃宗派郭子仪等率安西军队进驻关中,准备讨伐安庆绪。
杜甫写下《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夸赞“四镇富精锐”“临危经久战”,并指出“奇兵不在众”,兵在奇不在多,而朝廷这次军事行动的最大软肋就是兵员虽多却指挥不一。
乾元元年(758)九月,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路节度使共率军二十万云集河南河北,与安庆绪决战。肃宗怕郭子仪、李光弼功高震主,竟然不设元帅,而是派宦官鱼朝恩监军。
十月,郭子仪等包围邺城,安庆绪向史思明求救。史思明再次反叛,发兵十三万攻陷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带),此后慑于官军兵力众多,逗留不进。
平叛形势良好,杜甫乐观地写下《洗兵马》,“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畅想叛乱平定,刀枪入库永不复用。
杜甫的理想很丰满,唐军平叛的现实却很骨感。乾元二年(759)三月,官军与史思明决战。
由于缺乏统一指挥,鱼朝恩又自以为是,九路节度使被打得落花流水。
邺城之战后,史思明杀掉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又占领开封,攻下洛阳。唐军为补充兵力,在河南大肆抓丁拉夫。
正从洛阳西返关中的杜甫路过新安(今河南新安一带)、石壕(今河南陕县一带)、潼关(今陕西潼关一带)等地,写下“三吏三别”。
《新安吏》云:“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按照唐朝法令,男子二十二岁成丁才当兵服役,十八岁尚是中男,不承担兵役,而河南府抽中男当兵的不法行为却大行其道。
中男父亲已经被抽去前线,只剩母亲在为儿郎送行,杜甫发出“天地终无情”的呼喊,又对朝廷有所回护,安慰中男“仆射如父兄”,郭子仪、李光弼会如父兄一样对他们关爱有加。
离开新安,杜甫“暮投石壕村”,见“有吏夜捉人”,写下《石壕吏》,“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老妇为避免守寡儿媳被抓去饿死孙子,只有自己应征“犹得备晨炊”,惨苦至极。
邺城大战后,叛军进逼洛阳,有再次西攻长安之势。杜甫到潼关看到兵士修筑工事,写下《潼关吏》:“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潼关将士对工事充满信心,“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杜甫却想起三年前哥舒翰在潼关大败,叮嘱将士汲取教训,“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在《新婚别》中,杜甫塑造了一个送夫上战场的深明大义妻子形象,“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在《垂老别》中,老翁“投杖出门去”,披上戎装,慷慨出发,老妻不忍老翁离去,哭倒在路旁,她明白老翁“此去必不归”,只有劝他努力加餐饭。
老翁尚有老妻送别,而《无家别》中的主人公却是孑然一身,无人可别,“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心忧黎元、叹息肠内的杜甫既要疾呼百姓民生多艰,又要顾全朝廷平叛大局,Uw.uksh心情之矛盾、心绪之复杂、心态之纠结,在“三吏三别”中表现得无以复加。
邺城大败不仅祸及百姓,还殃及玄宗。战后朝廷平叛形势急转直下,肃宗威望大减。
龙体远不如父皇健康的肃宗,疑心玄宗拉拢禁军试图复辟,指使李辅国将玄宗幽禁在太极宫,又把高力士流放巫州(今湖南怀化一带)。
高力士在巫州托物言志写下《感巫州荠菜》,“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感叹在长安是佳肴的荠菜,在巫州却无人理睬,暗指自己从繁华京城流放蛮荒之地。
但“夷夏虽有殊,气味都不改”,自己对玄宗的忠心始终不变。
上元元年(760)春天,李光弼在河南怀州大败史思明,又欲乘胜直捣叛军老巢范阳。
杜甫在成都写下《恨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抒发对早日平定叛乱的期待。
第二年三月,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杀掉,叛军连续内讧,力量削弱。朝廷平叛事业终于露出一线曙光,但这道曙光已经不属于体弱多病的肃宗和思念贵妃成疾的玄宗。
宝应元年(763)四月初五,七十八岁的玄宗归天。高力士因朝廷大赦返回长安,走到朗州(今湖南常德一带)时,路遇故人叙旧,“方知明皇厌世”,遂“北望号恸,呕血而卒”。
玄宗晏驾十一天后,五十二岁的肃宗驾崩,至死未能看到天下太平的那天。最终平定安史之乱的重任,历史性地落到广平王李俶肩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