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是猪价贱,“黄州猪肉贱如土”,估计东京也不会太贵,由此可见,当时养猪业的发达。
有人据《宋今要》记载,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官中御厨使用猪肉四千一百三十一斤,而羊肉达到四十三万多斤,由此证明当时养羊比猪多,羊在百姓饮食中胜猪肉一筹。
其实,这个数字只能说明上层贵族(皇室)贵羊而贱猪,所以羊肉价贵于猪肉。至于平民百姓,天天食羊未必然,但食用猪肉,按东京二十万户日食万头猪算,估计吃肉已属常态。
但按东坡的说法,烹饪不尽得法——其实,平民百姓向来也就是粗茶淡饭,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那是钟鸣鼎食的贵族才讲究的。
厨中有东坡肉,也有东坡羊肉。东坡肉,有他自己的记载,东坡羊肉估计是别人的附会。倒是他的书法,被时人黄庭坚,戏称为“换羊书”,一封手札,可换十多斤羊肉,这是有记载的。只是东坡知后不肯再作“屠羊”行径。
但对吃的热爱是不移的,除了《猪肉颂》这个流传千年的烹饪方子,苏东坡还有一首诗,可以称为最好的关于吃的广告:《寒具》:“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轻蘸嫩黄深。
夜来春睡浓于酒,压扁佳人缠臂金”。此诗放在如今的商业时代,若被某食品厂相中,也是可以换几吊钱的。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这也是东坡学士说的,只是此一时彼一时;在春风得意之时,诗人表现的是一派风雅潇洒;在仕途失意之时,诗人对食肉的快感是那样直接而强烈。此时,让人不俗的竹子,怕是让人想不起了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