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乐乐,你也相信点石成金,撒豆成兵是真的吗?”
潘离从笔记的内容中振惊过来,看着还处于忧伤中的禾乐乐问道。
“你继续看完下一章吧,我觉得他似乎没有写完或是我没有找到。”
“你知道潘博文事件吗,万古清在他的笔记里也谈到了这事。”
潘离越发好奇了,继续翻开黑色笔记本,看起了下一章的内容:
人,总是充满好奇心的,或自我怀疑,或自我否定。
哲学家希拉里·普特南在《理性、真理和历史》(Resn,Trth,ndHistry)一书中提出一个缸中之脑(英语:Brininvt),又称桶中之脑(brininjr),的一个思想实验:实验的基础是人所体验到的一切最终都要在大脑中转化为神经信号。假设一个疯子科学家、机器或其他任何意识将一个大脑从人体取出,放入一个装有营养液的缸里维持着它的生理活性,超级计算机通过神经末梢向大脑传递和原来一样的各种神经电信号,并对于大脑发出的信号给予和平时一样的信号反馈,则大脑所体验到的世界其实是计算机制造的一种虚拟现实,则此大脑能否意识到自己生活在虚拟现实之中?
这个思想实验常被引用来论证一些哲学,如知识论、怀疑论、唯我论和主观唯心主义。一个简单的论证如下:因为缸中之脑和头颅中的大脑接收一模一样的信号,而且这是他唯一和环境交流的方式,从大脑中角度来说,它完全无法确定自己是颅中之脑还是缸中之脑。如果是前者,那它的想法是正确的,他确实走在大街上或者在划船。如果是后者,那它就是错误的,它并没有在走路或划船,只是接收到了相同的电信号而已。一个大脑无法知道自己是在颅中还是缸中,因此这世间的一切可能都是虚假的、虚妄的。那么什么是真实?
从生物学的角度讲,个体对于客观存在的认知或判别取决于他所接收的刺激,假设缸中脑生成一系列“测试用“反应用于检测自身的认知,同时“系统“又能及时给予相应的刺激作为回应,此时问题的结症就不在于缸中脑对于世界的认知,而在于“观察者“自身对于世界的认知。自身存在的客观性被质疑,在一个完全由“刺激“创造的“意识世界“中将形成一个悖论。
这个悖论的可怕之处在于,“缸中之脑“的假设,是以现有的部分科学理论为基础的。这有没有让你自我怀疑和否定,其实不用担心,你生活的这个世界,一定是真实的!
世间、宇宙万物皆0O,缸里的0只是营养液,超级计算机传递的也只是神经电信号,而这电信号不足以把缸里的营养液固化为世间万物,它只能固化为一个虚假的影像,而我们大脑中的信息流足以区分这虚假的影像,我们大脑的信息流意识总是会和肉身结合固化为一个真正的人,当做不到的时候,我们大脑的信息流意识就会明白肉身已经消亡,信息流意识也会逐渐被信息域吸收,归化,直到失去自我意识。
我们都知道身在何处,却不知归向何方。
看过在知乎上很火的潘博文凭空消失事件,潘博文存在吗,如果存在,他是怎么消失的,为什么只存于作者和L君的记忆里,如果不存在,难道作者和L君都得了同样的病?
其实我相信,潘博文是存在的,但潘博文并没有消失。
潘博文的存在,超出了作者,也超出了L君的思想意识,他们才会觉得潘博文凭空消失了,哪些没有见过或没见过潘博文的同学,更会觉得这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人。但潘博文确是真实存在的,也没有凭空消失。
万物皆是能量和信息的结合体,人也不例外,信息可以到处游荡,能量却不可能凭空消失,一般情况下,能量和信息保持平衡,信息的流动也是受到限制的,但当信息迅速流动,造成能量的失衡,人的意识信息就会觉得多出一物,而人的意识信息却会自动把这多出的一“物”细节化并固执地认为它是存在的,实际上它只是信息流的产物,具体到人,就只是“我”的意识信息的扩散,这种扩散是因为受到意识空间的挤压、吸收、融合而产生的。
潘博文就是作者和L君意识信息的空间的挤压、吸收、融合,潘博文其实就是作者本身,也是L君本身,作者和L君在相同的地点,受到了相同的压力,所以他们的意识信息流共同创造出了潘博文这个人,作者看到的潘博文是其和L君的意识信息流,潘博文是存在的,只不过这只是他们的意识信息流,他们眼中的潘博文有共通之处,也不尽相同,他们的自主意识会对潘博文进一步细化,在作者眼中的潘博文和L君更同,而L君眼中的潘博文却与作者更同,但这种相同或差别他们都分别不出来,他们意识信息流会更好地协调处理,让他们都无法感觉其中的差别。其他同学、老师因为没受到作者和L君意识信息流的影响,所以潘博文是不存在的,直到他们的意识信息流回归,自主意识也同时回归,他们会发现潘博文突然消失了,其实并没有消失,只是意识信息流的影响还在,他们才会觉得被细化的潘博文凭空消失了,实际上只是他们的自主信息流回归并占据了主导地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