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大师兄却是一脸不信的神情:你那是去讨教问题吗?我都不好意思戳穿你。要不你说说刚才交流半天,你都有哪些收获呀?
叶明捋了一下逻辑,然后回答道:我刚才先是观察了一阵,发现那些埋头做题的人,大多都是一些小姐姐。于是当时我就一拍大腿,感慨这个课题可真是选对了呀!
呦,你这一激动咋还把心里话说出来了?
你别打岔,随后我又去百度了一下,发现女棋手们大多是“力量型棋手“。而男棋手们的棋风,相对就百花齐放,什么样的都有。于是小姐姐们爱做题的原因,就这样被我找到了。
哇哈哈哈,你一个职业棋手用百度去搜围棋问题?你先暂停一下,等完我笑完了再讲。
接下来我就开始观察她们的做题方式,发现大部分人都是做那些要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才能做出来的“难题“。
还有一小部分人,则是做一些几十秒到一两分钟的“简单题目“。
那么通过与几位小姐姐的交谈,我发现“做难题“与“做简单题目“所取得的收获是不一样的。
哦,此话怎讲?发现叶明真的是在讨论围棋做题心得,大师兄逐渐收起笑容,开始认真聆听。
比如费劲的去啃难题,主要是为了增加“计算的深度“。而通过“题海战术“去刷简单的题目, .knshu.o则是在拓宽“计算的广度“。
大师兄点点头,表示他对此也是深有同感。
不过刚才这段话虽然得到了“大师兄の肯定“,但却没有感动系统,此时叶明的任务进度条依旧是0/2。于是叶明继续往下延申,聊起了刚才的那个人。
那么除了这两类做题方式外,最后我还发现了一位有着与众不同“做题方式“的姐姐。
只见她就像传说中的“量子波动速读“那样来回光速翻书,令人感觉“望之不似做题“。
于是我就好奇地上前询问,这是什么原理呀?
对方抬起头,透过厚厚的镜片看了我一眼,然后开始了讲解:这位同学,不知你有没有读过《体育心理学》?
听到这个问题,我当时就愣住了,几秒后回答没读过。
对方微微摇头,先是感慨知音难寻。随后继续解释道:从《体育心理学》的观点来看,磨练各种技术动作的过程,就跟大家学自行车一样。
一开始大家需要去时刻注意手脚动作,于是这会的水平多半很菜。而当你真正学会了骑车后,就会进入“自动驾驶“的状态。那么凭借“肌肉记忆“,人们根本就不用特意去想“手脚应当如何操作“。
于是按照这种思路,下棋应当主要凭借“第一感“去下。而思考只会影响我拔剑的速度!
对于这位学姐的观点,我感觉蛮有意思的,那是不是可以将其称作“计算的直觉“?
叶明刚说完“计算的直觉“,就听脑海中的系统「叮」了一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