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长孙明月属于唐朝的大龄女青年,已经过了几年的适婚年龄了。按照长乐十岁嫁人,长孙皇后十二岁嫁人来讲。十六岁的明月已经老得不能再老了。
在这个包办婚姻盛行的,结婚自由似乎是个奢侈品年代,两家结亲还有一层物质交易在里面。不管是上流社会还是底层社会。两家结了亲,关系自然结成了一种利益关系。
在中国这个人治社会,有了这样一层关系就等于多了一层保障。而如果哪家高攀了,自然了那家也就占了点便宜。从这个角度来讲,门当户对也是中国人处事哲学的一部分。
现如今很多农村人还是很爱好面子的,高攀在他们的意识中还是一种占便宜,求别人的行为,这在古中国讲求义大于利来说也是一种不义的行为。要是哪一户高攀了,肯定会被人说三道四的。
而恰恰是在下层淳朴的人民道德水平要远远高于某些满口仁义道德的读书人,正应了那句古话:仗义多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在上流社会,婚姻甚至成了一种政治工具,很多古代社会如埃及、印度都是用婚姻维系着统治权的。在埃及甚至法老如果不是嫡长子,还必须要娶法老的长女从而才能获得合法的继承权。为了保持上流社会血统的纯净,这样的乱轮是屡见不鲜。
长孙明月,长安城的一颗明星。为人聪颖至极,上至李世民,下到长安城百姓无人不知道她的才华。而她出身又是如此的高贵,是当今官场明星长孙无忌的嫡长女。
贞观元年,长孙无忌立刻被李世民晋为尚书右仆射兼吏部尚书。因为李世民当过尚书令一职,唐朝历代不设尚书令。以尚书左仆射右仆射为尊。而古人尚右,右仆射相当于唐朝行政系统的一把手。
这在后世就是总理加中央组织部部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他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是外戚。从汉朝吕氏起,外戚已经成了皇权的一大隐患。就拿不远的隋朝来讲,隋文帝杨坚就是凭借其外戚的身份一跃成为帝皇的。
因此长孙无忌风头如此大,且他又是外戚,自然一帮子人就要做文章了。曾有人上过密表,进言长孙无忌权宠过甚,于国不利。而李世民马上把密表给长孙无忌看了,表示对其绝对的信任。
这样的君臣信任贯彻了李世民终身,在贞观十七年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他也居于首位。
若其真的只是泛泛之辈,李世民这么排不是寒了一帮手下人的心了?所以这个人能力是有的,也可以说是特别地突出。奈何是外戚。
他也会审时度势,知道太宗对自己信任无比,做不做宰相也没什么大的区别。权宠过甚反而会给自己带来灾祸,于是请求辞去相位。
太宗无奈只能应允,但是还是改任了长孙无忌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什么意思?三司就是三公,意思是说可以开府如同三公。
虽然没封宰相,但是待遇如同三公一般。这就对群臣发出一个强有力的声音:在我李世民的心中长孙无忌就是宰相。
这样任性的帝王,这样的权势,让长孙无忌成了贞观年间成了无可争议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多少世家大族,多少从魏晋南北那个门阀盛行的年代遗留下来的贵族和如今风头正盛的关陇贵族都盯上了长孙家的后代。
嫡长子长孙冲已经没悬念了,李世民闺女预定了。于是乎长孙无忌最为欢喜的嫡长女长孙明月成了众相追捧的对象。
想想看,娶了长孙明月就如同和贞观年间出了皇室行情最为看好的长孙家结了亲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和陛下有了层亲戚。
最为关键的是长孙明月本人除开身份不讲,这才华、这气度都不是其他女子能够与之媲美的,还不像娶公主那样娶个上司回家一样。这美貌家室才华集一身,长孙无忌妥妥的国民岳父。
来和长孙家结亲的都踏破了门槛。崔家,卢家,郑家这样老牌世家自然那里有利益往哪儿去结姻。李世民手下几个新兴的几个贵族如侯君集的儿子侯威远,尉迟家等都想和长孙家皆为亲家。更不用提那些关陇军事贵族,妥妥地想要抱长孙家的大腿。
长孙无忌也千挑万选,想挑一个东床快婿。左挑右选,选了几个俊杰让长孙明月看看。这没想到父亲十分尊重女儿的意见,这女儿从一开始就压根没准备好好配合父亲。
长孙明月嘴上说着去了解一番,结果她调查了别人的家谱,结合父亲现在吏部的资料,硬生生地把他们的家族势力全部一点点的挖了出来。并叫人调查,找出他们家族的很多把柄,暗中写信如果不放弃结姻的打算她就把这些黑材料曝光给他们的对手或者李世民。
这可把一些家族吓尿了,像一些魏晋南北朝的山东大族,本来就是新归顺唐朝,急需要在大唐布置势力。若是在这个时候留给人把柄,家族形势急转直下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他们算是见识到了什么叫异常得聪明了。就算是取回来这样一位儿媳,她要是心生怨意,可不能把家族给折腾没了。
于是便出现了组团上门退回一些正在讨论的亲事。长孙无忌知道肯定是这个“逆子”倒的鬼,但是从几个推辞的家族身上感受到了深深的惧意。他也是不知道长孙明月用了什么样的手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