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方面,都可以看出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为官的志向如何。
如果武昊不到来改变一切的话,那么等到董卓废少帝,立献帝刘协,后又杀太后及少帝,自称相国,专擅朝政,这些事情之后。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师洛阳。曹操到陈留后,“散家财,合义兵”。组织起一支五千人的军队,准备讨伐董卓。包括之后孤军与董卓死磕,进而惨败,都表明了曹操讨贼的志向。
之后的乱世,曹操自然有了的志向,这《观沧海》就可以看出来。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这诗,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曹操通过写沧海,抒了他统一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诗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对景物的描写当,寓情于景,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水何”句虽然是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曹操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
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也是曹操感情展的**。
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曹操孙权擒杀关羽、取得荆州后,表孙权为骠骑将军、荆州牧。孙权遣使入贡,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代汉称帝。曹操将孙权来书遍示内外群臣,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曹操手下群臣乘机向曹操劝进。曹操自己还不想废献帝自立,他说:“若天命吾,吾为周王矣。U.anshu.”
曹操后也没有称帝,要知道,当时他称帝,谁能够阻止的了,也没有人有资格这样做。他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一生的志向所,一切都是为了大汉,为了这个国家,堪为一代雄才。
此时,大汉有了的变化,曹操自然看出未来的大汉会是个清平之世,他的志向,自然是为国效力。
曹操的志向没有出乎武昊的意料,武昊笑着点头,虽然以后曹操身上的光辉不会那么璀璨,但是未来这个国家也不会少了他的身影、他的志向。孟德,才是真实的一个人呐。
至于如何安排曹操,就留给子体了,未来的大汉,必将有着他施展才华、抱负的舞台。
武昊对于曹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是曹操只是知道武昊是个游学之人,具体身份可什么也不知道。不过,武昊身上的气质,行为举止各方面,还是让曹操看出了武昊的不凡。这也是他与武昊刚见面就去喝酒聊天的原因,否则以曹操的身份,怎么可能刚见面就这样熟络上了。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