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驻在武汉地区的日军第11军根据大本营陆军部第241号命令:要协同海军确保自岳阳至长沙下游的交通,以武汉三镇及九江为根据地,打击敌主力部队,摧毁敌之抗战意图;作战地区大体上限定于安庆、信阳、岳阳及南昌之间。
此后,该军“即作为配置于重庆军主力部队四周的惟一纯野战军,承担摧毁中国主力部队的作战任务”。
武汉会战后,日军华中派遣军战线进一步拉长,一部分北起合肥,中经芜湖、宣城,南至杭州的连线以东地区;一部分以武汉为中心,北至信阳,西至安陆、应城,南至岳阳,东至九江附近地区。
为巩固对武汉地区的占领,在撤销第2军时,华中派遣军将其所属的第13、第16师团及派遣军直辖的第3、第9师团,均转隶第11军,使第11军兵力扩大到7个师团(即第3、第6、第9、第13、第l6、第101、第106师团)。
至1939年7月中旬,第9、第16师团先后调回日本,而在此期间,第11军又增加了独立混成第14旅团、第33、第34师团。这样,第11军仍有7个师团又1个独立混成旅团。
1939年9月下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在南京成立。前教育总监西尾寿造任总司令,前陆相板垣征四郎为参谋长。
第11军改隶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指挥,但仍然配置在武汉地区,任务不变。其兵力部署情况是,江南为第6、第101、第106、第33等4个师团及独立混成第14旅团,江北为第3、第13、第34等3个师团。大致配置如下:
江南方面:第6师团接替第9师团守备岳阳地区,并将警备第一线推进到新墙河北岸;第106师团以奉新为基地,向箬溪、武宁、高安、上高方向警戒;第l01师团警备南昌(南昌、丰城、进贤之间地区);独立混成第14旅团警备九江、德安、瑞昌地区;第33师团接替第6师团警备武昌及崇阳——通山——阳新连接线以北地区。
这样,日军第11军在江南占领地区大概为岳阳——通城——通山——德安——奉新——丰城——进贤连接线以北、以东地区。
江北方面:第3师团的司令部位于应山,担任应山与信阳之间地域的警备;第13师团的司令部设在云梦,该师团主要守备平汉路以西、安陆以南地区;第34师团司令部设于黄陂,主要守备宣化店、麻城、宋埠之间地域。
到1941年夏,日军第11军的组成又有些变化。第33、第101、第106师团先后调出第11军的序列,第39、第40、第4师团又先后加入到该军的序列,另外第11军又增加了独立混成第18、第20旅团。这样,第11军便有7个师团(即第3、第4、第6、第13、第34、第39、第40师团)又3个独立混成旅团(独立混成第14、第18、第20旅团)。
其主要兵力部署情况大致为:第3师团仍担任应山一带的警备任务;第4师团担任应城、安陆地区的警备任务(第三次长沙会战前调归大本营直辖,其防区由第18独立混成旅团接替);第6师团担任岳阳至崇阳一带的警备任务;第13师团担任宜昌及其附近的警备任务;第34师团担任南昌地区的警备任务;第39师团担任荆门、沙东、当阳一带的警备任务;第40师团担任咸宁、通山、大冶地区的警备任务。
日军中国派遣军由于确保占领区安全和扶植傀儡政权的需要,对华中地区极为重视。当时,武汉外围的中国守军,长江以南是陈诚、薛岳指挥的第9战区,长江以北为李宗仁指挥的第5战区,这两个战区的兵力加起来近100个师,并对日军第11军形成了一种包围态势。
为了打破这种不利态势,中国派遣军指示第11军不断地对周围的国民党军队进行打击,以动摇国民党军的抗战意志,迫使蒋介石早日妥协屈服,并推进汪精卫伪政权的出笼。
日军第11军针对当时的情况,将打击的重点放在以长沙为指挥中心的第9战区。因为长沙是中国中南地区的军事重镇,攻占长沙,一方面可以南攻衡阳,西指常德、桃源,扼两广之咽喉,控四川省之门户,将中国军队压迫在川黔境内;另一方面,当时第9战区为中国战场的主体,中国守军近四分之一兵力都在第9战区。日军企图通过进攻长沙,达到击溃、消灭中国军队主力之目的,最终早日解决中国事变。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湘、鄂、赣三省已成为中国正面的主要战场。根据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重新划分的战区情况来看,赣西北、鄂南及湘省全境为第9战区的防区。第9战区司令长官为陈诚,由薛岳代理,司令长官部设于湖南省省会长沙。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赋予第9战区的任务是:保卫湘赣,尤以长沙附近为要。
为了确保长沙,第9战区以湘北为主战场,利用幕阜山、大云山、神鼎山、飘峰山及新墙河、汨罗江、捞刀河、浏阳河“四山、四水”的天然地障,采取机动防御作战方针,抵抗日军的进攻。
当时,第9战区共有21个军又3个挺进纵队(相当于3团制的师),总兵力为52个师。其大致部署情况是:
岳阳方面,以关麟征的第15集团军为主,张耀明第52军、夏楚中第79军在新墙河一线,陈沛第37军在汨罗江一线。另外还有杨森的第27集团军,其所属第20军对咸宁、崇阳方向防御,第73军在渣津附近地区。
赣北南昌方面,有卢汉的第1集团军第58、第60军及罗卓英的第19集团军第49、第32军;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直辖的第74军部署在万载、宜春、上高地区;另外还有湘鄂赣边区挺进军第2挺进纵队担任游击任务。
武宁、修水方面,为王陵基的第30集团军第72、第78军及湘鄂赣边区挺进军所属第8军和第l、第3挺进纵队。
另外第4、第70、第99军等作为机动部队,分别集结于长沙以南、以东的湘潭、株洲、衡山、衡阳等地。
日军占领武汉后,随着战场形势的相对稳定,国民党军队按照第二期抗战的方针,对企图巩固占领区的日军展开了频繁攻击作战。从1939年开始,在长沙中游的武汉外围地区,江南的第9战区和江北的第5战区不断攻击武汉地区的日军。
冈村宁次在此次作战中不但低估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而且,他还忽略了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当地民众的力量。
在会战开始前,U.knsh.o当地民众在政府的组织下,和中国军队相配合,把新墙河至捞刀河之间的主要交通要道已全部破坏,就连这一地区间的土地都被翻了一层,成为新土,从而使得日军的机械化部队无从施展,其战斗力也就相应的减弱了,甚至后勤也不能完全保证。
在这种情况下,冲向长沙只能是冒险,冈村宁次仔细权衡后,最终下达了全线撤退的命令。命令说:“华军顽强,现仍潜伏于汨水、修河两岸地区。本军为避免不利态势,应速向原阵地转进,以图战斗力之恢复,并应严密防备华军之追击。”
冈村宁次撤军的决定太出人意料,以至于薛岳在接到日军撤退的报告后,竟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他还等着在长沙郊区与对手一决高下呢。10月1日,进至永安市的日军首先向捞刀河以北撤退。继而,桥头驿、上杉市等地日军相继后撤。
身在前线的关麟征发现了日军撤退的迹象。他当即下令各部跟踪尾击由上杉市撤退之敌,10月2日,第15集团军各部开始追击,当日克复上杉市。3日,第25、第195师追击到达福临铺、金井附近。日军开始向汨罗江北岸退却。4日,第15集团军收复长乐街、汨罗、新市等处。(未完待续HC030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