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宦海浮沉中,东条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先后当过陆军大学的教官、陆军省军务局参谋等职,在军队中秘密发展横向联络。
1929年8月任步兵第1联队联队长,1931年8月任参谋本部整备局动员课大佐课长,“九?一八”事变时,日本各政党对军部所持放任态度不满,东条英机马上对政党发表的不利于军部的言行进行了“调查”,指控这是“挑拨军民关系”。
1933年3月,东条英机被任命为陆军少将,同年11月任军事调查部部长。
而当时的军务局长正是永田铁山。作为东条英机的学长,他以其对日本社会的洞察力,曾说过的一句影响东条一生的话:“东条是将来肩负日本陆军的人物。”
当时,在日本陆军,永田铁山以其聪慧被誉为军中第一大脑,而且政治能力很强,是统制派公认的老大,是众所周知的“肩负着日本陆军未来的重头人物”,能对东条这个报名三次才考上陆大的平凡人物作出如此高的评价,足以使东条英机感激终生。
然而,永田铁山却并没有成为对东条英机后来的平步青云起决定性作用的人物。
对于东条英机其人,日本陆军内部对其的看法可谓毁誉参半。以永田铁山为代表的一类人对其行动能力极为看重,但同时更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其思想能力提出过质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便是被誉为日本第一军事家的石原莞尔。
在石原莞尔的眼中,东条英机不仅无德无能,甚至连相貌都令他不能忍受。在背地里,石原说东条的坏话可谓司空见惯,什么东条只能保管十挺机枪,超过十挺就无能为力了。
石原莞尔曾当面称已经晋升为陆军中将的东条英机为“东条上等兵”,引得听到此话的人无不忍俊不禁。
日本陆军的元老级人物宇垣一成在日本战败投降后曾经回忆说:“提起东条,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那一本正经的样子,动不动就拿出笔记本不停地记这记那,根本就无法想象这样一个人竟然也能当上一国的总理大臣。”看来,石原莞尔的“东条上等兵”并非没有知音。
1934年3月,东条英机在军事调查部长的位置只坐了四个月,便被调到陆军士官学校,随后又先后任职于步兵第24旅团和第12师团司令部。
几经异动后,东条英机最终只落了个闲职,特别是到了第12师团司令部后,他已经到了无人关心其上不上班的地步,甚至连办公桌都未给他安排。1935年9月,陆军部人事局长后宫淳,东条英机在陆军幼年学校时代的校友力荐东条出任关东军宪兵司令官,而东条英机正是以此为跳板开始了他向日本法西斯最高权力中心的冲击。
关东军宪兵司令官,尽管并不是什么举足轻重的角色,但对于东条英机来说无疑是很重要的。
“不鸣则已,一鸣必惊人!”51岁的年龄,对东条英机也对自己发出了警告,他必须让陆军高层注意到他的存在,让天皇知道陆军还有一个名叫东条英机的“实干家”。
后来有个评论家说道:“被踢出东京到关东军,对东条来说,就像一个人掉进阴沟而捡到一块金表一样。”
日本以武力强占我东北后,为了实现对伪满洲国的所谓一元化统治,于1932年便出台了所谓的《八八》决议,随后又于1934年将日本驻伪满洲国的机构进行重新整顿。
自此时起,关东军实际上掌控了伪满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大权,关东军司令官也就成了太上皇。
东条英机所任宪兵司令官一职,按照规定同时兼任日本驻满行政事务局长的要职。
东条英机到任后,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扶植自己的党羽。在此之前,关东军宪兵队仅仅是一个编制仅200人左右的队伍。这点微不足道的力量,当然无法满足东条英机的需要。
于是他迅速从日本本土、台湾以及朝鲜等地调集了一批得力干将,并为他们在宪兵队里安排要职,在短时间内培植了对其忠心耿耿的亲信。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关东军宪兵队便猛增到1000多人,并在东北各地下设了宪兵队、分队和派出所,编织了一张由他所控制的势力网。
诺门坎事件爆发,这对东条来说是一个机会,他上蹿下跳,并提出:“采用现代化武器消灭苏联军队,可以达到速战速决之目的。”
东条建议,这次战役,应当派出大量的航空部队为主,打击苏联军队那漫长的运输线,切断对方的补给,他这个建议得到了很多将领的支持。
说起这位东条,他虽然留学过美国,却不会说英语,他对德国的了解比英美详细的多,对希特勒的做法有力的支持者之一。
作为对天皇狂热的崇拜者之一的东条,从小就接受到了对皇室的崇拜,“为天皇而死”这句话一直铭记在他心中。
想反,实际上,东条英机是一个十分普通的人,他的显赫之处主要在于家世。他的祖父是一位武士,而他的父亲在还是一个少年时,尽管作为武士的传统特权被取消了,但参加了士官培训学校,37年后,他以中将的军衔从日本皇家陆军退役。
东条英机本人从15岁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然后缓慢但平稳地不断升迁,沿着一条并不令人惊异的道路直到陆军大臣的位置。
这位有“战争狂人”之称的东条,他的武力征服梦想并没有随着他年龄增加而减少,反而越发增大。
诺门坎事件,日本中央统帅部不把苏联放在眼里,决心对其“侵略行为”予以痛击。
其实,这些行动都源于有日、德、意三国的防共协定为坚强后盾。他们不知道的是,日军准备在诺门坎同苏军进行一场大战的时候,三国的盟兄“大”希特勒德国,却与斯大林在莫斯科进行十分暖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交易,希望与斯大林结成秘密军事同盟,共同瓜分波兰的领土。
苏联为了在波兰问题上得到实惠而与德国结盟,便使用巧妙的手腕:在与德国谈判的同时,又与德国的死对头英国和法国进行军事谈判,让德国和英法两方都感到,弄不好俄国人就会倒向敌人那边去。于是,苏联方面获得了左右逢源的局面。
希特勒一改常态与斯大林密谈,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对轴心国的另两个小兄弟感到失望。
希特勒要征服世界,知道与苏联和英、法部不免一战,因此,他在主盟圈定轴心国的“革命对象”时,将苏联列为头号,日本和意大利方面对此毫无异议。
但是,当希特勒把英、法也列为轴心国的“革命对象”,并要求日意两国承担对英、法作战的军事义务时,.uukshm 两个小兄弟就不那么情愿了。
意大利不情愿的原因暂且不提。而日本不情愿,却是因为国内有强大的反对势力。1939年初,内阁首相平沼骐一郎召集陆相板垣征四郎、海相木内光政、外相有田八郎和藏相石渡太郎,前后举行十多次五相会议,讨论是否紧随希特勒参与未来的欧洲大战问题。
结果以海相为主,外相和藏相赞同,坚决反对为了一个远在天边的希恃勒,而与远在天边的英国和法国为敌。
但是实力雄厚的陆军方面却针锋相对,坚决主张为了轴心国的真诚团结,以希特勒的“革命对象”为敌人。
这个时候的日本政府高层之间分歧是巨大的,中国战场的泥潭日本一时根本没有办法脱身,这个时候又去和苏联开战,对日本来说,他们能不能赢得战场战争还是其次,万一要是打上个半年一年的,日本政府有能力负担得了吗?
这个时候,东条英军就是强力开战的支持者,这也是他带领日本走向毁灭的第一步。
G70211B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