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开始大举进攻武汉,集中起那么多的兵力,很多的****也同样在观察着这里两国大战的情况,其中苏联和美国,这两个大国各有专门的负责人员在盯着。美,克文学网首发!
苏联方面已经做出实际行动,早在武汉会战开始前,苏联空军志愿队支援中国抗战,从苏联阿拉木图经中国兰州到汉口的航线开通以后,就有二百五十四名苏联飞行员和机械人员组成第一批苏联空军志愿队,分别由马琴和库尔丘莫夫率领,驾驶二十一Б轰炸机和n-16战斗机来到中国。
随后,由四百四十七人组成的第二批苏联空军志愿队,在阿拉木图集中,出发来到中国,与第一批人员共同组成四个大队,拥有一百二十四架飞机,武汉和南昌成为苏联空军志愿队的中心基地。
武汉,随国民政府迁来的美国大使馆里,一位神秘的人物也在密切注视着中国形势的发展,关注着东方两个巨人的这场生死较量。他,就是当时的美国驻华武官、日后盟军中国战区的最高军事长官史迪威上校。
上年底,当他绕过胶东半岛来到武汉时,一切都使他那饱受西方熏陶的大脑混沌不堪。
他觉得自己眼中这个神秘古国和中日之间的这场战争,就像他第一眼看到的武汉一样扑朔迷离。
混乱的码头、街区,挤满成千上万像热锅上蚂蚁一般的人。大小官吏、投机商人、难民挤在一队队即将赴死的军人和宣传救国的热血人士之中。”
在这里,他既能看到一种不屈民族固有的献身精神和充沛精力,也能看到一幕幕令人沮丧的懒散和冷漠。虽然地断断续续在中国已呆了20多年了,但他还是认为,要真正了解中国,解开其中错综复杂的网解,比学中国话甚至更困难。
但聪明、固执的史迪威不会裹足不前。他充分利用了自己在中国20余年的经历,操一口流利的汉语,从武汉城到前线战场,从战略大后方到日本占领区,他到处走,到处看,到处问。
政府官吏、新闻记者、中日双方将领都是他重点盯住的目标,而普普通通的中国百姓、士兵、学生也是他谈话的对象。他观察着、思索着、探寻着这场战争的方方面面,预测着中国遥远的未来。
自然,他也在琢磨中国人所做的这种牺牲,对他的祖国美利坚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他确实难。国内,总部军事情报处的顶头上司麦凯布上校处处与他作对,百般刁难,使他即使在万里之外的中国也深感掣肘。在武汉,蒋介石对他的请示也是一推六二五,再不行就拖。
他觉得自己像只被一道道绳索捆住了手脚的饿狼,眼看着别人忙着四处撒网,而自己却只能干吼。他呆在武汉觉得要发疯了。
可史迪威毕竟是史迪威,他的倔强和对事业的狂热追求使他从不服输。他一生的座右铭别出心裁,但眼下对他却再贴切不过了:“不要让那些狗杂种把你咬倒在地。”
他几乎动用了国内军界所有的关系,包括同窗好友马歇尔将军,才收拾住“迂腐的小官吏”麦凯布。
他又巧妙地利用罗斯福对中国战场的关注,通过美国政府对蒋介石施加压力。他终于获得了成功,他领到了一张能在中国各地四处“旅行”的通行证。
4月中旬,当他在兰州结束探查苏联对中国的军援情况而返回武汉时,觉得这座城市有了令他吃惊的变化。
中国人的情绪随着台儿庄的胜利,一夜间振奋、高涨起来。用他的话说就是“举国上下欣喜若狂”。
人们不再怀疑日军也是可以战胜的了。武汉,史迪威在军界、新闻界的一些同情中国的西方朋友这时都说中国最后能胜,他虽未必赞同,当下却也点了头。
兰州之行,使他错过了随汤恩伯军团观察台儿庄战场的良机,他本有这个机会,但麦凯布和严令他这时去兰州。
为此,他对麦凯布更是恨入骨髓。“多事的杂种!”他心里狠狠地骂道。错过了头班车,他不会再放走末班车。他匆匆向副手卡尔森上尉作了交待,便径直奔向了徐州。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错过台儿庄大捷观战的良机,他却在徐州见到了使日本现代化部队诞生以来第一次在举世瞩目的情况下遭到惨败的中国将领李宗仁。
5月的一天,史迪威上校与李宗仁上将在徐州城外的一块草地上进行了一场推心置腹的长谈。日军飞机空袭徐州,给了史迪威这样一个机会。离开电话响个不停、报告没完没了的司令部,史迪威大喜过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