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I章
世界足坛上的风云人物贝利、马拉多纳、济科、莱茵克尔、马特鸟斯等,都来到南希镇参加普拉蒂尼的告别球赛。
普拉蒂尼率领法国队与世界明星队战成2:2平局,这时,出现了感人至深的场面。普拉蒂尼让6岁的儿子接替自己:,换上场参加比赛。数万观众看到天真活泼的小普拉蒂尼在绿茵玚上快乐地奔跑时,报以雷呜般的掌声,南希镇体育场上洋温着欢乐的气氛。
普拉希尼就是从法国东部的这座小镇走向世界足坛的。
1972年7月,年仅17岁的普拉希尼加入南希甲级俱乐部队,开始了充满艰辛的职业球员生涯。
1976年普拉希尼被选入法国国家队,从1978年起,他所在的法国队换连三次闻进第11、12和13届世界杯足球赛的决赛阶段。
进入80年代后,普拉蒂尼的足球竞技达到巅峰状态,成为闻名遐迩的世界超级球星。他担任法国队队长,率领队友们在绿茵场上顽强拼搏,成果辉煌。
法国队1982年取得第12届世界杯赛第四名,1984年6月在第7届欧洲足球锦标赛上荣登冠军宝座。同年7月又成为第23届奥运会足球赛冠军,1985年被评为世界最佳球队,1986年夺得第13届世界杯赛第三名。这是法国队的鼎盛时期,被人们称之为“普拉蒂尼时代”。
普拉蒂尼成为法国人们心目中的民族英雄,世界亿万球迷的偶像,许多职业球员仿效的榜样。
他1983年、1984年和1985年连续三次当选为欧洲“足球先生”和荣获“金球奖”,1985年被评为世界最佳球员。
普拉蒂尼长期效力于意大利尤文图斯队,他作为全队的核心人物和第一主力,冲锋陷阵,所向披靡,多次为该队夺得欧洲冠军杯赛、优胜者杯赛、联盟杯赛、超级杯赛、世界俱乐部杯和丰田杯赛的冠军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欧洲足球史上写下了灿烂的篇章。
普拉蒂尼驰骋绿茵场十余载,他卓越的中场鉏织能力和神奇的“香焦式”任意球技术为世人所倾倒,他坚忍不拨的意志、顽强刻苦的训练、优秀的球风与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
1988年普拉蒂尼脱下足球靴,告别了职业球员生涯。
他退役后三十年,仍然活跃在国际足坛上,始终关注世界足球事业的发展,经常发表许多真知灼见,受到世界各国足球界人士的普遍重视与尊敬。他至今担任法国和意大利的电视台举办的足球节目的评论员。
他一贯热心公益事业,在巴黎成立了“普拉蒂尼基金会”,帮助年轻人戒掉吸毒的恶习和支持反毒品斗争。
他创办的“普拉蒂尼N010公司”
生产运动员服装畅销世界各地。
1997年3月,法国总统希拉克访问拉丁美洲时,特意邀请世界球迷的偶像普拉蒂尼陪同前往,在巴西、鸟拉圭、玻利维亚、巴拉圭和阿根廷等国家开展“足球外交”,掀起了一股“普拉蒂尼热”。
在1998年6月至7月在法国世界杯赛决赛阶段,作为组委会两主席之一的普拉蒂尼,毫无疑问将再度成为全世界新闻媒体竞相报道的“焦点人物”。
我国的广大足球爱好者非常熟悉普拉蒂尼的名字,他对中国的足球事业也很关心和寄予厚望。
1980年普拉蒂尼应邀来到科威特,为第7届亚洲足球赛的首场比赛开球,对采访他的中国体育记者说:“中国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我是多么想了解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及其足球运动的发展情况。”
近十多年来,他如愿以偿,多次访问中国,对中国足球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第2章
八十年前,欧洲大地上战火纷飞,硝烟弥漫,到处是流离失所的难民。为了逃避战祸,他们已经没有了国籍这个概念,只要哪里比较安全,就在哪里落脚。
16岁的意大利少年弗朗西斯科?普拉蒂尼,在逃难时与亲人离散,他挎着简陋的行装,只身流浪到法国外省的一个偏僻的小镇,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仍然没有返回意大利的老家。
热夫镇当时只有一万左右居民,周围的矿产资源丰富。早在战前,就是法国东部洛林地区的采煤与钢铁工业中心。
战后来自法国各地和其他国家的移民与日俱增,全镇6%至10%的居民是意大利人。
弗朗西斯科身材矮小,但体格强壮,干起活来有一股韧劲,起初他在建筑工地打工,搬运笨重的器材,过了大约一年,他前去附近的矿井采煤,后来当上了炼钢工人。
弗朗西斯科?普拉蒂尼20岁时,爱上了当地一位法国姑娘。有人说,他俩的唯一的共同爱好是观看足球比赛。
每逢假日,在热夫镇的绿茵场旁的看台上,总能够找到他俩的身影。
结婚后不久,这对年轻夫妇积攒了一些钱,在镇上的芙拉舍普街上开设了一家咖啡馆。
不知是由于咖啡馆的主人是足球迷的原故,还是当地居民们喜欢谈论足球的习俗所引起的,在这座低矮的木板房屋里,经常聚集着许多足球爱好者。当地的球赛与球队永返远是热门话题,久而久之,人们就把咖啡馆称为“足球之家”。
据说,足球这动起源于公元前四世纪的古希腊,后来传入古罗马和法国,发展成为一项竞赛***。
不过,英国人却始终坚持足球是他们的祖先发明的,还引经据典地说,早在公元217年,英国各地的村镇之间就经常开展足球比赛。
到了20世纪初期,现代足球运动在欧洲已经盛行,无论是意大利,还是法国和英国,在各地城镇与乡村都普遍建立了足球俱乐部。
弗朗西斯科?普拉蒂尼只能算是一名球迷,他跟顾客们谈论足球时,眉飞色舞,口若悬河,有时甚至忘记了自己的老板身份,但是,他踢起球来,却显得呆头呆脑、笨手笨脚的,从来没有参加过当地正式的足球比赛。
他的儿子阿尔戈?普拉蒂尼,也许受到周围人们谈论足球的浓郁气氛的熏陶,从小就表现出对足球的强烈兴趣,具有这方面的特殊天赋。
阿尔戈?普拉蒂尼十五岁时加入镇里的青年足球队,不久就成为该队中场组织的核心人物,敢打敢拼,应变能力强,防守和进攻都相当出色。
在“足球之家”咖啡馆里,每逄假日和业余时间,总是顾客盈门,充满着欢声笑语,老板夫妇经常听到人们对儿子阿尔戈的一片赞扬声。
可是,踢足球只不过是阿尔戈?普拉蒂尼的业余爱好,他把主要精力放在钻研数学等功课上,在学校里成绩优异,大学毕业后,他在热夫镇当上了数学教员。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在法国历来是令人美慕的一门职业。
1955年6月21日,阿尔戈?普拉蒂尼的妻子安娜生下了第一个儿子,取名米歇尔,过了一年零八个月,又生下一个女儿玛尔季娜。
普拉蒂尼祖孙三代六口人,一直住在笑拉舍普街。到了60年代,“足球之家”咖啡馆修葺一新,室内桌椅和其他用品摆设也增添不少,场地几乎扩大了一倍。
在柜台上,除了摆设着琳琅满目的食品和一大堆酒瓶之外,还张贴着一些足球俱乐部的五颜六色的队旗与海报,这里总是洋溢着民间足球论坛的氛围。
老普拉蒂尼是热夫镇有名的球迷,儿子阿尔戈踢球也颇有名气,但谁也没有料想到,“足球之家”咖啡馆老板的孙子米歇尔长大后,成了举世闻名的超级球星。
米歇尔的母亲安娜。性格直爽,待人坦诚,她在少女时代活泼好动,喜爱体育运动,是热夫镇女子蓝球队的主力队员。
安娜对孩子既不娇生惯养,也不严厉苛求,在一般人看来,她对子女似乎有些放任其流,其实,她素来尊重孩子的个人爱好。
直到今日,安娜还经常对人们讲述米歇尔的童年趣事。
米歇尔.普拉蒂尼三岁时,就喜欢在房间里把橙子或毛线团踢来踢去,他有时趁大人不在场,从当教师的父亲的小盒子里,偷偷地掏出两三支粉笔,在地板上或餐桌上画足球场,他别出心裁地把父亲钟爱的象棋子,当作“球员”在“足球场上”调摆不停,神通广大的“皇后”这个棋子,往往成了他手揩弹拨的“足球”。
他到了五六岁时,就经常由父亲带领去观看当地举行的足球比赛。
第3章
拉舍普街位于热夫镇的地势较高的地区,本世纪60年代,全镇人口发展到十多万,大街小巷车辆川流息。
可是,芙拉舍普街的北面不跟其他街道相通,汽车一般不能从这条街上通过,显得比较僻静。
它的北端耸立着一排十多层高的公寓,底层建有汽车库,这里有一块大约一百平方米的空坪隙地,成了孩子们最理想的足球场。
米歇尔?普拉蒂尼七岁时,就开始在这里摔打滚爬,他到了十岁,成为芙拉舍普街道足球队的活跃分子。
在欧洲一些足球强国里,比如意大利、德国、英国、法国、荷兰等,中小学生组成的街道足球队,遍布各大小城镇,当地著名球员有时担任他们的义务教练,经常给予耐心的指导。街道足球队使孩子们充满凝聚力,加强了街道之间、邻里之间的联系。如果不会踢球,对这些国家的男孩子来说,就似乎成了一种耻辱。
许多著名球星都是从街道足球队走向世界的,他们在街头巷尾踢球、扑球,度过了多少难忘的童年岁月。
每当放学之后,米歇尔.普拉蒂尼和他的伙伴们,就不约而同的集合到芙拉舍普街的空坪上,把各自的书包堆集成球门门柱,开展紧张激烈的足球比赛。
他们往往要玩到夜幕开始降临,简直辨认不清脚下的足球和伙伴直冒汗的脸庞,这时候,淘气的孩子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他们的这块乐土。
米歇尔.普拉蒂尼一家住在芙拉舍普街7号,他的亲密伙伴布洛图阿居住在对面的25号房屋里。布洛图阿的父亲罗庇尔大叔是一名热心的足球爱好者,自愿担任这支街道足球队的场外指导,经常对孩子们的个人技术评头品足,有时还兴致勃勃地跟他们一起踢球。
德里弗?沙巴蒂尼也是米歇尔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家住15号房屋,他和米歇尔似乎成了街道足球队的“补球匠”。
孩子们踢的球,一般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被踢得皮开缝裂,需要自己动手缝补。‘
在米歇尔的柜子里,经常堆放着几个备用球,还有一些修理工具,在上学的路上,德里弗总是问米歇尔“球准备好了吗?”这几乎成了他们俩见面的寒喧语。
波拉加尔是米歇尔的近邻,家住10号。他比米歇尔年长两岁,父亲是仓库看守人,家境贫寒,但他们一家人对
街道足球队相当慷慨大方,他家的厨房成了孩子们踢球的更衣室与休息场所。
有时米歇尔及其伙伴们还从窗户里爬进去,取水喝或抓些食物吃,波拉加尔的父母都习以为常,毫不责怪。
在厨房里备有红药水、酒精和纱布等,万一哪个小家伙碰破了皮或扭伤了脚,都可以在波拉加尔家里得到及时的简易治疗。
唯有德里弗大婶对这支街道足球队感到头痛,孩子们不是踢坏了她家的汽车库大门,就是砰的一声,足球碰碎了他家的窗玻璃。
有一次,德里弗大婶从商店采购了一蓝子货物,被玩得忘乎所以的孩子们撞倒在地。
从那以后,只要孩子们放学了,她就不敢走出门,有时听到外面孩子们奔跑的喧哔声,她就默默地在胸前划十字,似乎在祷告上帝保佑她家的门窗平安无事。
第4章
两年一度的中小学足球联赛,牵动着孩子们的心,特别是米歇尔?普拉蒂尼这样酷爱足球的“街道队队员”,多么渴望能在联赛期间大显身手,一旦被教练看中,就可以加入热夫镇的少年尾球队,这是男孩子们最荣耀的事,而爱好足球的父母也以此感到骄傲。
米歇尔?普拉蒂尼第一次穿上正规的足球鞋,浅兰色的短袖衫运动服,走到了全城第一流的绿茵场上,他作为学校代表队的中锋,参加1966---1967年校际足球联赛。
当时他只有十二岁,在大庭广众之中初露锋芒。他的身材显得比其他队员瘦小得多,但动作灵活,盘球和传球功夫都高出一筹,射门意识很强。
在半决赛的一场比赛中,米歇尔?普拉蒂尼接连射入两球,搏得观众们一阵阵喝彩。
他的父亲阿尔戈?普拉蒂尼在校际足球联赛期间,从不错过观看儿子参加的每一场比赛,赛后回到家里,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对儿子的表现进行评论,有时父子俩一起商量对付下一轮对手的战术与技术要领等。
阿尔戈?普拉蒂尼在当地足球界有一定的声望,他兼任过足球俱乐部的业余教练,担任热夫镇青年体育协会主席,他一心想通过这次校际联赛使儿子能进入少年足球队深造。
然而,热夫镇的足球协会对于选拨少年队队员历来有严格的身高与体重标准,这两项把米歇尔?普拉蒂尼拒之门外,尽管在许多人看来,他的确是一名很有发展前途的足球苗子。
联赛结束后,米歇尔?普拉蒂尼看到同伴德里弗兴高彩烈地进入少年队,他不免有业垂头丧气,接连一个星期没有出外赐球,放学后独自一人呆在家里闷闷不乐。
阿尔戈?普拉蒂尼夫妇都热爱休育活动,当过运动员,深深地懂得体能训练和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他俩开导儿子,应该正视自已的弱点,看到同伴的优势取长补短,迎头赶上。
阿尔戈?普拉蒂尼特意在自家院子里安装了单杠,每天早晨,他指导儿子进行引体向上和前后翻动等体操锻炼。有时一个动作重复一百多次,假日里他带领儿子到郊外爬山、游泳、跑步等。
通过两年多的刻苦训练,米歇尔的体格强壮多了,但是,他的身材却始终没有明显的增高。
安娜经常发现儿子背靠着厨房的墙壁量身高,有时米歇尔气急败坏,踮起脚来狠不得一下子突破墙壁上画着的红杠,这是热夫镇少年足球队的队员身高标准。
米歇尔?普拉蒂尼非常羡慕自己的四个舅舅,他们都长得身材魁梧,体格强壮,其中三个是蓝球队队员,一个是足球队后卫。
米歇尔?普拉蒂尼不知不觉地,在父亲的书房里发现了另一个更加广阔的足球天地。
色彩斑烂的图片,引人入胜的书籍、杂志、报纸给他描述了世界各地绿茵场上龙争虎斗的精彩场面,欧洲和南美洲的许多著名的足球俱乐部的激烈竞争情况,第一流球星的辉煌事迹......
贝利、加林查、桑托斯、查尔顿、绍恩、布赖特纳等一大批绿菡骄子,在五、六十年代涌现出来,成为和平时期的英雄,他们的名字深深地刻印在米歇尔.普拉蒂尼的脑海里。
他最崇拜的是球王贝利,这位被人们称为“黑珍珠”的巴西人,当时正在国际足坛上大放异彩。
米歇尔?普拉蒂尼跟随父亲,不止一次地观看过1958年在瑞典举行的第6届世界杯足球赛的纪录影片。
18岁的贝利是巴西国家队的最年轻的队员。6月29日,巴西队跟东道主瑞典队在斯德哥尔摩展开争夺“女神杯”的珠死之战。
虽然大雨滂沱,泥泞满地,贝利和他的队友们,向瑞典队频频发起凌厉的攻势。
在下半场10分钟时,贝利接到队友的传球,当时背对球门,被对方几名高大的后卫包围着,贝利接球后,立即用脚背把球轻轻一挑,使它飞过头顶,紧接着猛一转身,球恰好落在他的左脚上,他就势凌空一脚,瑞典守门员根本来不及反应,眼睁睁地看着球应声入网,3:2,贝利神奇的射门,使瑞典队扳平的希望变得十分渺茫。
在比赛结束前三分钟,又是贝利一记漂亮的头球破门得分,以5:2彻底打垮了瑞典队,巴西人第一次捧走了“女神杯”。
在第6届世界杯足球赛上,法国队的夺冠呼声也很高。在跟西德队展开的半决赛中,绰号“暴风”的法国名将方丹连下四城,使得法国队以6:3的绝对优势击垮了上届冠军西德队,取得了第三名,这是法国足球史上最光辉的一页。方丹也成了法国千万民众传诵的英雄。
童年,是崇拜英雄的时期。
米歇尔?普拉蒂尼最崇拜贝利和方丹。
童年,是萌发理想的时期。
渴望有朝一日成为贝利、方丹式的英雄豪杰,成为米歇尔?普拉蒂尼及其伙伴们的共同理想。
不过,真正将它付诸现实的,在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当中却微乎其微,后来,当他们迈入中老年人的行列,每当回忆起自己童年时代的这种理想时,都感到是何等的幼稚啊,往往付之一笑。
米歇尔.普拉蒂尼却在充满艰辛的球星之路上,坚定不移地迈开了自己的步伐。
第5章
1972年米歇尔中学毕业了,父亲指导他复习数学,要他进会计专科学校读书。这是米歇尔的亲戚开办的,当一名会计师,这是一门不错的职业。
7月的一天,再位不速之客来到普拉蒂尼家里。他们是南希足球职业俱乐部董事长柯洛和经理乔尼。
南希镇离热夫镇大约75公里,南希俱乐部队当时是法国的甲级足球队,有东部地区的一些著名球星,称霸一方。
柯洛和乔尼开门见山,向米歇尔的父亲提出,打算吸收米歇尔入南希队,却遭到米歇尔父亲的拒绝。
送走客人后,父亲对米歇尔说:
“像你这样的青少年足球业余队员,在法国有200万,只有500人在右可以直接进人职业俱乐部队,而其中能够成为球星的还不到10人啊!”
父亲一直喜爱足球运动,经带指导米歇尔提高球技,但从来不愿儿子以踢球作为职业。他主张把足球作为业余爱好,母亲也是同样的观点。
米歇尔从小就迷上了足球,现在长成了17岁的小伙子,一直痴心不改。他坚决要到南希足球俱乐部去。也许是为了表示自已的决心,他马把数学学等教科捆成一包,束之高阁。
“你吃得了那份苦吗?”母亲忧心忡忡地地劝说米歇尔,“将来还是找一个比较稳当的职业。”
米歇尔不愿放弃当球星的理想,南希俱乐部也不愿轻易放过他。
近两年来,米歇尔代表热夫镇的少年足球队,参加过法国东部地区和全国的青少年联赛。在比赛中米歇尔崭露头角,受到当地几家足球俱乐部领导人的青睐。
柯洛和乔尼观看过米歇尔出阵的多场比赛,对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寄予厚望。
不断培养新手,引进人材,这是南希俱乐部的优良传统。柯洛和乔尼采取“纠缠战术”,隔不了几天他俩就登门拜访普蒂尼一家。
他俩极其耐心地劝说,反复地承诺,加上米歇尔态度愈来愈坚决,,终于使米歇尔的父母妥协了,同意让米歇尔去南希俱乐部“见习”一年。
在离南希镇15公里的旷野上,一栋两层楼的法国式古旧建筑物孤零零地立在那里。
据说,本世纪初,这是一位显赫贵族的庄园,如今成了南希想乐部的集训基地。
清晨,米歇尔穿着沉甸甸的沙背心,沿着上坡路奔跑。路,似乎总是没有尽头,一个个跑得精疲力竭,大汗淋漓,有的队员摔倒了,教练扳着脸孔,打量了他们一眼,只是吆喝道:“跟上队伍,朝前跑!”
每一次奔跑,距离延长,速度加快,次数增多,这就是超员荷训练!你过不了这一关,就收拾行李回家吧!
英国著名教练查尔斯?休斯,1971年对大不列颠奥林匹克俱乐部的一场比赛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赛场上每个队员的跑程在10968米至15081米,其中大约四分之一的跑程是快跑,在90分钟比赛程中,球员经常处于奔跑状态。
长跑,短跑,快速跑,突然起跑……米歇尔跟着队友们跑,他觉得疲劳像一个边灵,在他头顶上徘徊,随时可以把弱者击倒在地。
查尔斯?休斯每天详细地记载队员们的跑程和速度情况,根据每个人的具体身体状况进行分析。
平时,队员们集中住在这栋古旧的建筑物里,作息时间有严格的规定,饮食也有统一搭配,队里有专门的营养师。
起初,米歇尔怎么也适应不了那一套所谓营养科学的食谱,有时甚至觉得是在吃药似的,太败坏胃口了!
在教练的眼中,米歇尔的脚法过硬,基础札实,这跟他从小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加强这方面训练分不开。
教练要求米歇尔着重练习用脚弓的上侧踢球,要不断增加难度、力度和速度,使得球的旋转更大,更快。米歇尔有时练得弓背肿起来,触球时疼痛极了,他从不轻易中途退场,咬紧牙关也得练完规定的次数。
训练罚任意球,主罚人员固然辛劳,反复地练,不断地更换踢球的位置、方问、速度、角度等。可是,在前面阻成“人墙”的防守队员也不轻松,要练习一系列阻挡和拼抢技术,有时踢来的球击中“人墙”,甚至把有的队员碰得眼青鼻肿。
有一次米歇尔充当“人墙”,可吃了苦头,一个速度极快的球朝他头部飞来,他躲闪不及,差点连牙齿都砸掉了,弄得鲜血直流。
以后,每当回忆起在南希俱乐部队度过的这段生活,米歇尔?普拉蒂尼总是感慨地说:“这简直是一座炼狱!”
他从内心里感激这座“炼狱”,感激这里的教练和队友们,是他们真正炼成了一身过硬的足球的基本功,开始懂得了比赛的一些战术和技巧。
????????第6章
法国足球职业化,始于1932年。从50年代以来,每年举办一届全国职业俱乐部联赛,跨年度举行,秋始夏止。由20支甲级队和22支乙级队参赛,其规模和水平不亚于英国、西班牙、荷兰等国的足球联赛。
米歇尔?普拉蒂尼进入南希队一年后,就面临着1973一1974年法国足球职业俱乐部甲级联赛的考验。
城市的景色愈来愈清晰地呈现在眼前。米歇尔和队友们乘车去彼洛托林街。
米歇尔?普拉蒂尼终生难忘的一天。
1973年5月2日,他今十七岁,开始了他职业球员的生涯。
这是星期六的晚上,在南希的成千上万的来自洛林地区各地居民涌向马赛皮科体育场,兴奋地观看球赛。
米歇尔?普拉蒂尼已经系好了足球靴。在他旁边的是所有来自南希的队友。他们的大多数人都在预备队打球的见习队员。
他们特地从一线队队员那里,借了漂亮的白色条纹红色球衣,试图使首次上场的每个队员穿得漂亮,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南希镇的体育场上人山人海,一万多球迷很早就到了,打着小队旗,有些人甚至把南希队的队徽画在脸上,看台上张挂着大型标语:“前进,南希!”
米歇尔?普拉蒂尼和队友舍利,菲尔诺,布尔拉,都是未满20岁的见习认员。
南希队教练列津个子矮小结实,用咄咄咄逼人的目光扫射一下这些见习队员。普拉蒂尼显出轻松的样子,很希望能派他披挂上陈。
经理乔尼戴着茶色眼镜,一双小眼睛正在观望,他性情急躁,在重大比赛时往往很难静下心来,他一会儿走到球场上,似乎要感受一下看台上赛前的气氛和观众们的情绪。
他一会儿回到更衣室,看着自己的队员们在赛前的准备情况,不断给他们鼓励:“喂,小伙子们,一定要把这场球赢下来,非赢不可!”
他特意走到米歇尔?普拉蒂尼跟前,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米歇尔,大胆踢吧,不要紧张,不要畏手畏脚!”
对手是尼姆奥林匹克俱乐部队,这是法国甲级联赛中屡创佳绩的老牌劲旅,近十多年来总是名列前茅。
该队拥有些身经百战的老队员,在队长著名球星梅吉的率领下,组成了所谓“鳄鱼”式球队。他们擅长控制中场,有效地遏制住对方的进攻,然后迅速组织反击,长驱直入禁区,素来以迅猛稳健著称。
普拉蒂尼身穿9号球衣,在中场担任前卫,这是相当重要的的位置,位于开阔地带。他打量着对方的几名后卫,觉得他们全都像“海盗”似的,虎视眈眈。
开赛后两分钟,南希队后卫抢截住对方的球,一个长传到中场,普拉蒂尼稳稳地接住球,他用脚弓踢球,跟队友作了一次巧妙的对传,可惜,球被对方后卫破坏掉了!
普拉蒂尼这个准确度很高的短传球,获得了看台上一万多名球迷报以热烈的鼓掌声。
许多人高举起点燃的小蜡烛,一边摇晃,一边有节奏地高喊:“南希,加油!”
普拉蒂尼精神格外振奋,他积极地拼抢,球落到哪里,他就飞奔到哪里,突然,对方一名高大防守队员把他撞翻在地,紧接着,对方怒气冲冲,还骂了几句不堪入耳的脏话,非但不道歉!
在你争我夺的激烈比赛中,真是有理讲不清,谁也没有时间顾及这些,普拉蒂尼赶紧从地上爬起来,昂首挺胸地继续进攻。
他总算抓住了一个机会,在距离对方球门大约20米处,拔脚恕射,球擦着门柱飞出场外,对方守门员吓出一身冷汗!
尼姆奥林匹克队的几名球星,被人们称为“鳄鱼”,组成严密的防线,一次又一次瓦解了南希队的进攻,特别是在他们的半场右翼,更是无懈可击。
普拉蒂尼突然甩掉盯住自已的对方后卫,从右边奔跑到左翼,接到队友的传球,他沿着边线快速带球到对方禁区,眼前出现空档,守门员正要扑来,一瞬间,普拉蒂尼踢出一个绝妙的施转力强的“香蕉球”,1:0,南希队首开记录!看台上欢声雷动,“9号!好样的!”一片呐喊声。
紧接着,还不到3分钟,对方同样是“9号”队员射门得分,1:1扳成平局!
南希队越踢越勇,争次撕开对方的“鳄鱼防线”,在终场前3分钟,南希队再射入一球,以2:1战胜了尼姆奥林匹克队。
这是17岁的普拉蒂尼首次参加法国职业俱乐部联赛的第一场比赛,并取得了第一个胜利,也是他当上职业球员后在重大比赛中第一次射门得分。
毫无疑问,这是他终生难忘的一个美好的夜晚,他在南希俱乐部见习期间交上的出色“答卷”。
第7章
首次参加全国联赛,一个精彩的进球,使普拉蒂尼一跃而为南希队的正式队员。他的几位年龄相近的队友,在重大比赛还得坐冷板凳,至少充当两年的见习队员。
当时一些报纸报道了这场比赛,《足球周报》在头版的醒目位置,以“见习队员,一呜惊人”的标题,介绍了普拉蒂尼的出色表现,还刋登了他射门时的照片。
教练列津很器重普拉蒂尼,在整个赛季派他出场21次,主要是担任左前卫。
普拉蒂尼不负众望,踢出了不少好球,不仅使南希俱乐部的球迷,而且法国足球界的一些人士开始熟悉普拉蒂尼这个名字了。
可是,南希队在这次甲级联赛中的表现却使家乡的球迷们失望,接下来的比赛简直是一场比场踢得糟糕!全队的防线却仿佛是一个破篮子似的,尽是漏洞!
在1973一1974年法国职业俱乐部甲级联赛中,南希队共失了67个球,只射进51个球,净输16个球。结果降为乙级队。这是南希队历史上第二次降级。第一次是50年代中期降为丙级队。
在法国,几乎每个赛季都有俱乐部倒闭,新的足球俱乐部诞生。
降级,对于任何一个俱乐部来说,都是一场悲剧,受到当地球迷和公众的批评,甚至谩骂攻击,这些都是免不了的,更难堪的是,社会各界的赞助资金几乎化为乌有。
法国的足球俱乐部受财政和经济的影响,实在太多了!
根据签约规定,普拉蒂尼加入南希队的第一个年度,每月发给他300法朗的薪资,这是最低的,但相当于法国城镇的一般公职人员的月工资。球队降级后,队员们不仅丧失了奖金,而且连基本工资都成了问题。
一些年轻队员另谋出路,离开了南希俱乐部,还有一些队员思想动摇,在徘徊观望。
这下轮到米歇尔?普拉蒂尼的父亲采取“纠缠战术”了,他三番两次来到南希俱乐部,找经理乔尼谈判,要求放他儿子回家去。他已经在热夫镇的会计专科学校为米歇尔办好了入学手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