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宣王合诸侯而田于圃,田车数百乘,从数千人,满野。日中,杜伯乘白马素车,朱衣冠,执朱弓,挟朱矢,追周宣王,射之车上,中心折脊,殪车中,伏弢而死。”——《墨子·明鬼下》
明鬼的大部分内容已经遗失,哪怕是在明朝也不例外。
要想阅读全本的墨子,就只能穿越到战国了。
你连挖到墨子的坟都别指望,因为墨家“节葬”。
“明鬼”下开篇讲了个什么故事呢?
周宣王姬静晚年,屡战屡败,不停劝谏,滥杀大臣,杜伯就是其中之一。
杜伯说:“如果死者有灵,三年之内,我必杀你。”
杜伯死后第三年,姬静会合诸侯在圃田打猎,猎车数百辆,随从数千人,人群布满山野。
太阳正中时,杜伯乘坐白马素车,穿着红衣,拿着红弓,追赶周宣王,在车上射箭,射中宣王的心脏,使他折断了脊骨,倒伏在弓袋之上而死。
这件事记载在周朝的春秋,所以有一定的可信度。
刘离只觉搞笑,这话也就墨子那样的老实人能信,估计门口卖瓜的大妈都不会信。
那个年代都不需要找和杜伯长得一相似的人,找个箭术好的,骑匹白马,穿个大红袍子,把周宣王射死就完事了。
周宣王当时外出狩猎,周围不是对他不满的大臣,就是对他不满的诸侯,真是想让他怎么死,就怎么死。
而至于史官的记录,尽量还是别全信的好,尤其是《春秋》和《史记》这种夹杂了大量个人观点的史书。
《春秋》主要记载了一些王公贵族失礼非礼之事,会对“齐国史官因记录详实而被杀”这种触及自身利益的事上狠狠写上一笔。
至于司马迁把刘邦写成了汉高祖,什么“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之类,听听也就罢了。
《春秋》和《史记》毫无疑问是绝世经典之作,但其真实性,就真的有待商榷了。
刘离看完后的第一想法就是,找匹白马,穿个大红袍,背着把弓,到院子里瞎晃悠。
看看能不能吓到人,试试墨家人2000年后是否还依旧朴实无华,认为杜伯可以显灵?
但任由刘离找遍院子,依旧没发现匹白马,反倒是找到不少黑马。
马整体呈现墨绿色,四肢孔武有力,毛色光泽如玉,汗液如上好的墨汁一般。
【马
名称:墨马
品阶:4等5阶
描述:日行800里,夜行300里;可运货,不可冲锋;汗液可当墨汁使用,但墨迹干了就会消失,需要用特殊手法才能显现】
找不到白马,刘离也只是感慨一句古代人真奢侈,连人口不多的周朝,都用得起白马。
按刘离所想,白马定然是得了白化病,不然墨家这么大的院子,怎么连匹白马都找不到,丝毫没有考虑过隐性基因的可能。
这墨马也是墨家前几代家主的发明,虽然比不上墨鱼的玄妙,但用处着实不少。
墨马只需吃石头,就能日行800里,夜行300里,驮动近百石的货物,比起千里马可有用的多。
只可惜大明缺的是战马,这墨马一遇到兵戈就走不动道,树立在那里像块石头,完全打不了仗。
虽然都说粮草先行,但你看有几个重视粮草的?大家能多贪点就多贪点,怎么可能让你来分蛋糕。
以至于到现在,墨马也没什么需求,就墨家里面这么几匹。还有一些被现任的墨家大老爷给带出去了,数量也不多。
当然,墨马的缺点也挺大的,不能打仗是一方面,遇到盗贼就更惨了。
好家伙,抢匪一亮刀,不管他喊的是“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还是“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墨马直接就停那不动了。
不管它是载人还是拉货,想跑都跑不了。
要是刘离知道了,肯定会吐槽,“这不就是匹走得快的牛吗?”
墨家虽都挺注重实用的,但墨子的“非攻”对他们影响实在太大了,以至于很多东西搞出来都有点不伦不类的感觉。
至于傀儡,刘离是没真找到,起码大明的墨家没有。那玩意造起来死贵,还没啥用,多不如造·人来的实在。
刘离收拾好书桌,便向门外走去。
墨府是建在一座山上的,海拔400多米。
整座山都是墨府的,山下还有百亩良田。
据说,分布在其他各县的土地,加在一起能有上千亩。
刘离只想爆句粗口,“真是万恶的资本家!”
刘离半个月以来也是第一次走出墨府,但一直到山下,都还是墨家的领地,相当于没走出去。
刘离在走过墨家大门口时,隐约有种穿过一层薄膜的感觉。
刘离当时有一阵失神,后来只当做是太久没出门的缘故。
山上似乎被墨家暗中改造过一番,漆黑的松树,墨绿的青苔,以及黑屁股的猿猴。
【树
名称:墨松
功用:生产写字用的油墨】
【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