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更巧的,李梦阳的老爹是周王府教授,李梦阳在周王府长大,他是长大后才回陕西科举,属于明代高考移民。】
【明代的陕西当然比河南要容易考,怪不得笃定拿会元呢。】
【等等,弘治六年,李梦阳得罪了张鹤龄,还发展到当街互殴的程度,是刘大夏力保了他。】
【刘大夏于弘治五年到开封治河,似乎……不会刘大夏也贪了吧?】
【估计不会,刘大夏是真穷,他身后刘家不断衰落,也许是别的原因。】
【有此官不贪,但不一定是好官,清官乱作为起来也要命的,还更隐蔽。】
【对了,崔岩提议开北堤让黄河北返,但他运气不好,暴雨,工程到一半决堤了,崔岩也因此坐了蜡,只得上疏请固河道自打脸,还被撤了职,朱厚照说他立场不坚定,那是正德三年。】
【刘大夏治河也是堵了溃溃了堵,却屡屡受嘉奖,到了崔岩一次过完蛋。】
【只能说孝宗比朱厚照好忽悠。】
【朝中有一股势力在坚决地抵制黄河北返,非要保漕运。】
【还有一条有趣的线索,刘大夏治河后黄淮平原成了盐碱产地,官府不征粮了,改征硝、盐,每户每月纳硝盐六十余斤,小盐三十余斤。】
【这是开封沙化的起点,兰考的沙漠化就是这么来的,刘大夏不单单是烧航海日志啊,还有一重罪过被忽略了,说他千古罪人不冤枉。】
【找到关联了,刘大夏在弘治五年治河后开辟七十余里新河,两岸得田数万顷,形成沟洫说,将治河和恳田关联在一起,这些新田,大部分被请入了周王府。】
【这不是明代版的围湖造田嘛,他这里是淤河造田。】
【哈哈,.uukansh看看我发现了什么,开封城北门大街附近灵官庙的东南全是盐池,大街往南,紧邻周王府萧墙一带的居民,也多以熬盐为业,这些全是周王府的佃户。】
【开封西北部盐碱地面积最广,西南隅、东南隅次之,面积达到了全城面积的15%,城内约有800盐户,年产盐6万石,销往各地,是周王府的生意,因为开封只有他们有盐引。】
【明白了,刘大夏要政绩,周王府要实利,牵线的人是李梦阳或者他爹?】
【这也太毁人了吧,还能不能有点正面的东西,怎么扒出来全是黑的。】
【你往地下挖,沉积层全是黑的,白不了。】
【来点正面的,三角区湖泽淤积后,可以改种冬小麦,套种木棉花,避开水患,这里变成传统产棉区。】
朱厚照听完了松了一口气,世道总是有阳光的。
至于幕友们的猜测,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朱厚照是信了。
说穿了不值钱,党争嘛,李梦阳一辈子都看不惯李东阳,颇有贬损,明明是个北人,倒是与南派走得近,还跟宁王不清不楚。
估计就是因为其官途的引路人是刘大夏吧。
李梦阳能投到韩文那一派去,也许不是韩文自己身的缘故,更有可能是因了刘大夏。
同为天顺八年的进士,李东阳抢完了刘大夏的风头,估计李梦阳说出了刘大夏的心声。
至于为什么这样修河堤,很浅显,政绩到手快,治河得多少年,这样做又多少年,五年平辽的先行版,动机、利益都齐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