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积善累德,诸侯多归之,恐不利于帝啊。”
一间古朴的殿堂内,头发花白的子辛沉默地端坐塌上,痛苦地闭着双眼,脑海中不断地回想着数年前,尚且健在的崇候对自己的谏言。
这里的积善累德,自然不是什么修桥铺路广施善粥,而是结好各诸侯方国,树威立德以广揽人心。
“崇候至明啊,当日所言不虚。”
“惜哉……那时自己虽有警惕,但失之先机,姬昌先伐崇,崇候身陨,后破黎,关中尽为所得,直逼朝歌,自己虽一鼓作气,迫退周军,并取了姬昌之命,但却被人方袭击,来不及尽歼周师,夺回失地,自此我大邑商便失了关中屏障,江河日下。”
这时的子辛,还没有被冠以“纣”的恶谥,也绝没有想到,在千百年后的时光中,他会被扭曲成什么样的形象……
“昌之父,为我祖所杀;昌又为我所杀,那姬发小子,怎能不怀恨在心。只道尽快灭掉人方,便可从容收拾周人,却没料到……。”
“没料到,太师少师,身为商人,却携重器背商而投周,将我大军在外,朝歌空虚之秘卖给周人。予一人之兄,玄鸟后裔,竟为私利而弃国,朕恨啊……恨不戮之于野!”
……
有商一代,王与巫共天下。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对商人而言,对外征战与祭祀祖先、沟通神明是同等重要的国家唯二大事!
商王掌军,巫觋掌祭,二者构成支撑整个商国战车的两个车轮,成为天下共主。
虽然名义上商王最高,但在整个商代,于数百年的时光中,王权与巫权的斗争从未终止。
在商王武乙时代,王与巫的斗争达到最高峰。武乙曾命人雕刻出几个神明形象的木偶,然后毁之,与外人道神明不外如是。又于高处悬挂一袋,袋内盛满鲜血,以箭射之,然后对外号称神明已被箭射死。
结果,“王畋于河、渭,暴雷震死”。当时的巫觋却对外宣传道,王不敬天神,故降天雷罚之。
堂堂商王的死就这么被下了定论而盖棺。
而子辛这一代的巫觋,便是微子启与萁子。所以他就任大位不久,就杀了亲近巫觋一方的比干。至于掌握着祭祀之权的二人,子辛或者历代商王,也不敢稍有动作……
毕竟那二人,代表着所有商人的信仰归宿啊。
子辛知道,自己的曾祖武乙,就是被巫觋勾连周人季历谋刺而亡,因此祖父文丁才会在季历来殷献俘之际,将其寸斩后祭祖,却不敢对巫觋有任何动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