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也主张联俄制日,俄国则利用干涉还辽为资本,以共同抵御日本的扩张为目的,向清政府索取报酬。其中局包括控制中国的军事力量。
1896年6月,李鸿章与俄国代表签订的《中俄密约》就包含了军事互助的内容,俄国即以此为根据,侵略力量开始开始渗透到中国的军事改革中来。
这份密约是李鸿章应为签订了《马关条约》之后被解职的时候和俄国签订的,当时清政府并不承认这份密约,虽然因为沙皇俄国的武力威胁,清政府在东北三省的军事训练中启用了一部分的俄国军官,但是其他地方的教官多用日本和德国的。
由于袁世凯在小站训练的定武军以及后来的北洋六镇教官大部分使用的都是德国教官,另外由于德国是一个新兴的帝国主义强国,还没有参与多少的对华侵略行动,所以与英法相比,在感情上还比较倾向德国人的,而的德国人的严谨、认真的态度也没有辜负清政府的期望,为清政府训练出了在远东还是比较有战斗力的北洋六镇。
自从德国军官训练的军队在中国打响名声后,各地的新军都喜欢使用德国的教官,于是更多的德国军官在本国混不下去后都喜欢到中国碰一碰运气,所以不管是从感情还是从训练水平上,徐卫也是比较中意德国军官,于是在八月份的时候从上海等地聘请了一批教授马、炮、工、辎重等科目的军官,预计在八月中旬的时候就能够到达长沙。
按清廷《陆军营制饷章》规定,国家常备军的编制以两镇为一军,两协为一镇、两标为一协,每标三营,每营四队
每镇还辖炮队一标、马队一标、一个辎重营、一个工程营,其中步、炮、工兵每队均为三排,.kanshu.m每排三棚;马队两排,每排二棚;辎重队三排,每排三棚。
其中每镇兵员为一万两千五百一十二人,每协四千零三十八人;骑兵一标一千一百一十七人;炮兵一标一千八百三十六人;工兵一营六百六十七人;辎重一营七百六十四人;军乐队五十一人,每标二千零五人,每营六百五十九人。
常备军的编制与中国传统营制已完全不同,成为一个步、骑、炮、工、辎各兵种协同作战的单位,这是一种适合形势需要的现代化编制。
营是现阶段独立作战的最基本的单位,虽然此时还没有大炮,却拥有此时火力最猛的马克沁重机枪。
徐卫先整编了花垣砦内的护卫队,将表现优秀且愿意跟随徐卫出洋的官兵分离开,然后将那些不愿意出洋或者被淘汰的护卫队首先整编,整编后的护卫队依然是以一个营为基本单位到各地驻防,然后被替换的单位一部分距离长沙比较近的开赴长沙,距离花垣砦比较近的则开赴花垣砦接受整编。
以前护卫队每一个营总队的人数在一千一百七十人左右,而对于一个府来说,用这么多的人完全是没必要的,徐卫之所以保持这么大的编制则在于想保留更多的军队。
现在徐卫已经在名义上掌握了湖南的新军,有了官方的名义可以在长沙驻守一个镇的军队,所以下设到各府、州、直隶厅的军队就不需要这么多了,只需要一个营就完全满足需要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