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流量对《诛仙》实体书的销量能有多大帮助,外人不得而知。但就像当年明月出版前在新浪博客连载与天涯所引发的纠纷,就像南派三叔、陆琪在微博年代成为著名网红,沈浩波的磨铁图书在出版机构中属于最善于利用互联网力量进行宣传的,这确是个不争的事实。
当然,实力是双方面的,一方面出版商要有实力为潜力作品进行强有力的宣传推广,另一方面作品也要有实力承载住宣传推广所引来的关注度。《诛仙》与沈浩波的彼此吸引和彼此成就,造就了当年一段畅销书的佳话,无疑是一个双赢的典范。
《诛仙》的游戏改编权“只”卖了100万元
《诛仙》的第二位贵人,是2007年6月在美国纳斯达克
上市的网络游戏厂商——完美世界。
这家在国内始终在二线前列的大厂,一直以来的产品开发路线就是原创、改编两手抓。多年来,从热门影视作品《武林外传》《赤壁》到经典小说《笑傲江湖》《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再到经典动漫《圣斗士星矢》,完美世界的改编大作迭出不穷。但应该说到目前为止,给公司创造最多效益的改编作品,还是大型3DMMORPG
网游《诛仙》系列。
网游《诛仙》
游戏市场对传统武侠和仙侠题材的喜爱有多大,就不用笔者在这里赘述了。完美世界当时的情况是,手上有一个原创的仙侠类3DMMORPG的游戏,开发已经过半,急需一个好的IP“套皮换装”,以便于市场推广营销。而可以确定的是,2007年5月完美世界网游《诛仙》上线前,国内这个类型题材中在商业上可供改编操作的几乎为零,唯一的选择无疑是正在实体书热销的《诛仙》。
作为大型3DMMORPG,最著名的是西方奇幻背景的《魔兽世界》,而国内当时的主流东方网游走的都是2D的开发路线,直到金山在2009年8月推出《剑侠情缘网络版叁》之前,作为东方背景3D网游,《诛仙》几乎是独一份。
而萧鼎在此之前在图书市场积累的人气和口碑,也为完美世界游戏推广节省了大量经费。而日后页游时代各个厂商扎堆网文书站做广告,完美世界甚至自己开了一家网文书站还冲进行业前三,更是证明了国内网络小说读者与网游用户的高度重合。这些新生代消费者的一大部分,在日本被称为ACG
用户,意思是漫画、动画、游戏的重度爱好者,而在国内他们往往还有第四个爱好——网文。
据说《诛仙》的游戏改编权“只”卖了100万元,无论如今IP值多少钱,至少当时业内没人认为这个价钱低了。萧鼎在网络平台收费连载、繁体出版、简体出版三关之后还能将其余所有的未来改编权留在自己手中,无疑是聪明且极具自我价值掌控能力的。而更聪明和有掌控力的小八卦则是,卖了100万的仅仅是《诛仙》的授权,而后来随着市场的变化,完美世界又开发了一款游戏叫《诛仙2》,甚至还有一款叫《诛仙3》……
独具的市场价值和水准之上的游戏内容,使得《诛仙》系列在很长时间内一直是完美世界的主力产品,这也让完美世界舍得每年投下大笔宣传经费,在各个渠道铺上“诛仙”这两个字。每一次“诛仙”在各种传媒上的露脸,萧鼎都可以得到一次影响力扩展的机会,而这种宣传的借势,从2007年一直延续到了今天。甚至在不久的将来,看到《青云志》这部强档大剧的时候,你要知道它所依靠的IP《诛仙》,不仅是萧鼎呕心沥血的仙侠小说,也包含着十年上亿发行费用的游戏厂商的积淀。
IP价值就是必须要通过在一个个领域内做到足够出色,才能彼此相得,共同增值。
由《诛仙》改编的电视剧《青云志》海报
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只有《诛仙》?
那么是否《诛仙》的实力真的强大到逆天的程度,以至于这么多年来市场上都难以再现类似的作品?
目前来看,可能还真是如此。并不是说萧鼎的《诛仙》在文学创作上有多么难以超越,而是当下的市场环境,很可能不会给能写出这样风格作品的作者以机会。让我们一点点来分析。
首先,《诛仙》在2005年取得市场佳绩的关键战场是青春类实体图书市场,前面我们分析过,当时的主要消费群体,一个是传统的武侠小说读者群,一个是新兴的ACG用户群体,在审美情趣上明显受到金庸系列武侠小说和著名PC游戏大作《仙剑奇侠传》的深刻影响。金庸封笔于上世纪70年代,《仙剑奇侠传》初代首发于1995年,因此可以看出,在2005年该消费群体的年龄层较高。第二国内小说类实体图书的主力消费群一直以女性居多,因此小说内容是否能激发女性读者的喜爱,对图书销售成绩来说至关重要。
《诛仙》在整体故事结构上走的是以“情”为主,悲情架构,世界观是“天地不仁”,主题中“虐”的戏份为重,全书注重人物性格与命运的殊死对抗,在战斗、升级、友情这类少年向商业作品的核心要素方面反而是相对很弱的。而这些特点,恰恰命中了当年的市场。
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认为,如果没有“永失我爱”的虐心情节,如果没有怅然若失的命运结局,金庸就不成其为金庸,仙剑就不成其为仙剑,则诛仙也就不成其为诛仙。所以,想要再看到同类风格作品的读者,想看到的其实不仅是仙侠类的传奇小说,而是夹杂了至深情感的动人故事。而这样的书,谁会写?
不幸的第一点,传统作家不会写。有名气的传统作家会更看重文学性和社会价值,太商业的小说不太可能涉猎,名气不大的传统作家想写也未必会写。传统意义上的作家,其“晋升道路”大多是由杂志而图书,而随着传统文学杂志市场的萎缩崩盘,以《知音漫客》为龙头的新锐杂志早已证明,近年来小说杂志的消费主力是低龄少女向用户。这使得从源头上向小说图书市场供稿的作品,经受过市场检验的就几乎只有低龄少女向或低龄全向作品,从趣向上和《诛仙》这种更偏成人向的作品不太相同。况且对任何一部杂志来说,百万字的大部头就算是会约稿也是资源十分有限的,而就是这点资源,也被“非传统”的网文作者占去了一大半。
不幸的第二点,港台作家很难写。时代的车轮已经碾压过了港台文化产品在大陆倾销的岁月了,文化娱乐市场本质依然是一个商业化的市场,“更廉价的制造能力”“更高效的本土化营销团队”,至少在类型小说的图书市场,一样是适用的。所以除非写出全球畅销作品,否则今天别想看到高质量的港台商业小说……话说早在十年前台湾租书店里摆的畅销书,80%就都是大陆作者写的了。
不幸的第三点,女作家很难得到机会。很奇怪的现象吧,图书市场的主力消费者是女性,感情写不好的小说很难大火,但真的有年度畅销级别的小说出现时,你一看,还真的很少是女作家写的。原因很简单,吃透了言情梗笔法细腻的男作家往往可以get到女孩子的点,但女作家长期以来都很难吃透战斗、成长、责任、友情……这些能让男性读者心潮澎湃的主题。但要想成为全年龄向的畅销长篇小说,就必须得男女通吃。
那么好,不是据说有几十万人在网上写小说么?就算只有一半是男人,难道他们不都是能写百万字的大陆男作家么?万里挑一,就找不出一位能写出《诛仙》的么?
问题是人家为什么要写《诛仙》?网文当下的主流是“爽”而不是“虐”;仙侠玄幻类读者更愿意为“战斗”“成长”买单,.kanshu.m而不是“人物”“命运”。人家放着现在花钱养活自己的读者不去讨好,写一些八成会被骂死的情节,图什么?
您或许会问,难道写成《诛仙》那样,然后出版不好么?为什么一定要死抱着网上的小白读者的喜好不撒手呢?可实际上,几乎不会有出版机构是真的仅仅因为看到稿子觉得好看,就以畅销书的定位进行出版宣传的。
萧鼎在出版《诛仙》的时候,本身无论是网上点击还是繁体出版,成绩都是网文作者中一线的。畅销书几乎都是在某个小圈子中口碑和成绩一流,之后才能得到出版机构重金投入,推向大众市场的。而你今天去看能取代萧鼎当年地位的网文作者,哪一个是靠“虐人物命运”起家的——市场的经营者永远是趋向保守的,没有证明过自己的作品,几乎不可能得到机会;而能证明自己创作能力的人,并没有理由抛弃自己的爽文读者来“找虐”。所以除非哪个新锐出版商想赌一把大的,脑抽找达叔我来策划,刻意寻找一位文风成熟、风格近似《诛仙》的,否则您还真不容易在市面上再见到这类型的实体书。
最后,虽然说是几乎没有,但其实市场上还是有几部作品趣向和《诛仙》有相似之处。一个是树下野狐的《搜神记》,一个是仙剑团队与起点仙侠作家管平潮的合作——《仙剑奇侠传》系列官方小说。至于哪本更好看,见仁见智,需要您自己去鉴定。
(作者系资深网文从业人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