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有读者反应,一个记者居然能够拍板主角上春晚的事,这情节太弱智。我这里说两句。
首先,我本来没打算让一个记者干这事,记者么,本职工作是采访,谁上春晚谁不上春晚确实不是他能决定的。但这本书的一些章节因为涉及一些部门啥的,已经被打回改写好几次了,我也只能学乖,尽量不出现领导啦部门啦这些不和谐因素,能避开就避开。
其次,如果我们仔细里的描写,就会发现,那个记者其实也没拍什么板,我把他设定成某个传话的——虽然这个设定也很牵强——主角上春晚的事,早在记者来采访之前就已经有了定议,记者只是负责传达领导指示,接受主角的反馈,仅此而已。
以后更新,但凡遇到领导干部的情节,我能不让他们出面就不出面,出面也就是打个酱油,对话描写心理描写啥的能少就少,实在避不开的,就借他人之口转达,上一章的记者同志就是干这个的,你可以把他看成记者和干部的结合体。现实主义题材雷区多,为了不被和谐只能牺牲一点合理性了,还望大家多多包涵。
~~~~~~~~~~~~~~~~~~~~~~~~~~~~~~~~~~~~~~~~~~~~~~~~~
在美国,叶云出名靠的是拍电影,在中国,他出名靠的是87年兔年春晚的两首歌——这一点他跟费祥是一样一样的。
春晚之前,随着新一期《人民报》的上架,他的名气已经不小。自己的儿子上了《人民报》,云爸云妈别提多骄傲了,捧着那篇报道不撒手,云爸总算有机会秀一把自己的学识,看了几遍就把全文背了下来,此举得到云妈和妮可两位女士的极度崇拜,老爷子——其实也不老——得意的年轻了十岁。
看着报道中自己的形象,叶云总觉得有点眼熟,什么刻苦攻读、百折不挠、功成名就、心念祖国、放弃国外优越的物质享受、毅然回国……琢磨了半天,才想起小时候在课本里读到的那些留学人物,基本上都是这个套路,只不过人家是回来就不走了,叶云只是转一圈接着走。
看着这篇报道,叶云心里有点恍惚:自己也成了未来中小学课本里所描述的那些爱国榜样了吗?
总之以《人民报》的影响力和权威,叶云的大名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叫响,人们都知道有一个少年奇才跟玩似的拍了一部电影,就夺得了北美票房冠军,这事听起来够玄幻,但老百姓就喜欢这样的故事,这一点跟二十年后抗日神剧的热播有点类似,只不过神剧是假的,这个可是真的。
农历腊月27,公历1月26这天,姗姗来迟的小马哥从美国回来了,一同而来的还有《小鬼当家》第11个周末的票房数据:2150家影院,收下712万美元。总票房1.84亿,依然是周冠军。
三个小伙伴又聚在了一起,这次没了井上,却多出一个张世明来,还是四个人,刚好一桌麻将。
小伙伴们一多,《人民报》又凑上来了,报社很明显是想来个系列报道,把四位中华好男儿的奋斗经历一点点抖给读者,除了叶云,每人都有那么一小段故事,叶云的是一大段,很好的突出了重点。
时隔一年半再来邶京,一个个扬眉吐气,精气神都不一样了。马林跟个五十岁大叔似的满脸感慨:去年这个时候,咱们三个,加上表哥,四个人窝在家里聊天,那时候还抱怨没有春晚看,当时你就说,等电影成功后,节目组主动来请咱们,哈哈,还真让你给说着了!
春晚请了叶云,自然也不会放过其他几个,这是多好的向世界展现中国新面貌的机会,怎么可能不好好利用一下?当然想让他们上台表演节目那是甭指望了,但露脸环节必不可少,他们的家里人也都收到了邀请,算是一锅端了。今年过年,就在春晚节目现场过吧。
“那时候你拍胸脯说了那么多,我和优优只当你是胡吹,现在看看,你真是一点没瞎说。老叶,我跟优优都该谢谢你啊!”
小马哥这明显是正在兴头上,好话不要钱似的往外喷,又问:“对了,你准备唱什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