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三国从江东开始搜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建安四年六月,长沙郡治临湘城。
作为进攻南郡的大本营,于琦已经率领一众文臣武将从南昌正式移驻临湘。
从分立两处大营囤积粮草物资便不难猜出,于琦此次攻打刘表,采取了之前攻打袁术的套路,亦是一正一奇,兵分两路。
于琦这一路,自然是攻打刘表的主力,亦为正兵,此一路兵出长沙,顺湘水而下,入云梦泽,主攻南郡,此为南路军;另外一路,由太史慈挂帅,鲁肃为行军司马,统蒋钦、董袭、全柔三将,将兵一万七千有余,出柴桑,攻江夏,此为东路军。
而于琦这一路,虽然于琦还在临湘,但是他任命的先锋官张辽,已经率军北上,夺取了之前被刘磐占据的武陵郡孱陵县。说孱陵可能比较陌生,但是说起它以后的名字,很多人估计都不会陌生;历史上在十年后,刘备入荆州,会在此处屯兵驻扎,时人以“左公安营扎寨”之意,改孱陵县为公安县。
孱陵县虽然属武陵郡治下,但它却紧挨着南郡的地界,从孱陵出发北上至南郡郡治江陵,不过几十的路程,无需骑兵,步兵正常行军的话,也能朝发夕至。
拿下了孱陵,就相当于打开了进攻南郡的大门,如今横在于琦跟江陵之间的,就“只”剩下一条长江了。
张辽会头铁的直接跨江去攻打江陵吗?
当然不会,张辽是头铁,又不是没头脑,况且还有“带路党”给他指明了方向。
从孱陵败退之后,刘磐并未渡江北返,而是一路西撤,退守位于江陵上游的夷道县,并分兵囤于一个叫丹阳聚的地方,以此来阻击张辽的追击。
夷道县,因为地处夷水之阳,夷水跟长江交汇处而得名,若是能占据夷道县,便能以此为基地,将南郡截成两半,使下游的江陵与上游的夷陵、秭归等县首尾不能相顾,更能顺流而下,免去了渡江之险。
刘磐是个好同志啊。
在孱陵略作修整之后,张辽便沿着刘磐的撤军路线追击至丹阳聚。
聚者,三人并立为形,取为声,乃是汇集、聚集之意,实际上是一处因为地处要冲而汇集了大量人口所形成的一个集镇,不过往日里车水马龙的集镇,此时已经变的一片萧条,唯有烈烈军旗与道道拒马、栅栏还在向世人展示它残存的人气。
就在张辽率领抵达丹阳聚不久,于琦也开始调兵遣将,让各部先后从临湘出发,或东进支援张辽,或越过云梦泽北上,攻打华容。
若是冬季的话,云梦泽只是一方浅沼,而刚刚经过了雨季,正值丰水期的云梦泽恰如其名,乃是一方可行舟船的湖泽,尤其是地处云梦泽北端的华容县,其半县半城之地都处于水泽之中,真是利用舟师攻打的好时机。
夷道跟华容,是于琦攻取南郡的两个重要节点,若是能拿下夷道跟华容两地,便可一东一西,钳制住江陵,同时可借助四通八达的水网,搅乱刘表的腹心,甚至可以通过云梦泽,直逼黄祖的老家安陆。
刘表治荆州,离不开荆州本地士族豪强的支持,这其中又以江夏豪强安陆黄氏、南郡郡望中卢蒯氏,以及襄阳本地大族蔡氏的支持为最,若能逼迫安陆黄氏倒戈,则相当于断了刘表一臂,更能将江夏收入囊中。
不过这个计划现在还不到实施的时机,原因无他,实力不够。于琦在荆州的水师力量与刘表相比,还是弱了许多,现在有限的水师力量用来护运军卒、粮草不过堪堪够用,哪还有余力在云梦泽里浪战呢?
南方的水师,在战略中的地位就等同于北方的骑兵,谁的水师实力强,谁便占据了战场的主动权,若是实力够强,或者一战而取得水面优势,便能取得“制水权”,借助四通八达的水系四下出击,袭扰、截粮、掳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