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书院,藏书楼。
此时,一层的书案上正堆放着一沓文章。
一名老者正坐在案前,一张张整理着,时不时提笔标注一二。
他看起来约五六十岁,瘦弱矮小,背稍有一点驼曲,蓄着白色山羊胡,典型的老学究模样。
他就是这里的管事—赵庸。
也是那个被二师兄陆离坑到晚节不保的赵夫子。
“这篇虽然文笔稚嫩,但胜在观点新奇,恩...就收录在副册吧。”
“这篇文笔倒是不错,就是用词戾气太重,退回去修改。”
赵夫子每看完一篇,就要自言自语地点评几句,然后将内容记录下来。
他这是在编撰本月的文集。
这是书院的传统,每到月末时会搜集弟子们的文章,经过筛选后,附上评语,编撰成册供大家研读。
这一来可以加强弟子间的交流,避免闭门造车。
二来双方皆可因此获得大量文气。
一石二鸟。
赵夫子现在就干着文章初选的工作。
他虽没有修行,但一生读书无数,在弟子间威望极高。
由他先选出一部分,再由书院数名大儒一起从中挑选十篇。
正册三篇,副册七篇,交由亚圣拍板。
赵夫子伸了伸腰,揉了揉眼睛,轻叹道:
“已经数月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出现了。”
“弟子们的写作的功力有所提升,但思维也在渐渐固化。”
“长此以往,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呀...”
他想着,伸手又拿起一篇,刚看了数行,眉头就皱了起来:
“这在写些什么?故弄玄虚,狗屁不通!”
本着负责任的态度,他耐着性子继续读了下去。
一刻钟后,他若有所思,提笔梳理起书中的内容。
两刻钟后,他放下了笔,彻底呆住不动了。
三刻钟后,他红着眼,粗暴地在那一沓文章中翻找起来。
半个时辰后,桌上的文章被翻落地七七八八,只有三篇被挑了出来。
赵夫子再次陷入了“看-思-呆”的循环中。
......
次日清晨,藏书楼门外。
一名书院弟子敲了敲门,恭敬地说道:
“赵夫子,其他几位先生让我来问问本月的文章挑选好了吗?”
楼内寂静无声。
“赵夫子?您在吗?”
见里面仍然没回应,那弟子的心突然紧张起来,赵夫子年事已高,又不曾修行,不会出什么事了吧?
就在他想着要不要破门而入的时候,楼门被粗暴地拉开了。
赵夫子衣衫发丝都有些凌乱,似乎是一夜没睡觉的样子,但他此刻的脸上却带着亢奋,红着眼睛盯着自己。
“赵夫子,弟子来取本月的文章...”
“不用了...”赵庸出言拒绝,提步走出了门,“我亲自去送!”
......
陈明是一名书院弟子。
他家学渊源,自幼便接受名师指导。
饱读诗书的他在三年前成功考入了书院,拜在了一名大儒的门下。
并在短短一年内,就凝结文胆成功,可谓是天之骄子。
他虽天赋,家世都高出同窗不少,但待人亲厚,行事说话时没有一点架子们,深受师兄弟喜爱。
除了那些亚圣的亲传弟子外,他已隐隐有成为年轻一辈中第一人之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