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之后,还是那条只能并行两辆三轮车的土路,一辆马车缓缓朝登州城而去。张大少爷的病基本痊愈了,今后主要是以调养为主,叮嘱张薪要坚持锻炼身体,交代好每天的作息时间和饮食事项,谢宇轩跟着张瑶踏上了前往登州的路程。
一路上跟张瑶在马车里闲谈,从交谈中得知张家在城里不止有府邸还有商号,张家的商号主要经营的是登州本地土特产和海货,时不时还能获得一些来自东瀛、东江镇的货物。
当谢宇轩问到如果自己也想做生意,这个商业税如何计算和缴纳的时候,张瑶一副理所应当的告诉谢宇轩,有他的关照,谢宇轩的生意是不需要缴纳商业税的。
谢宇轩就算是之前从交易平台上买来的明朝史料上知道大明的商税极低,甚至到了明朝后期几乎是公开的抗商税,只要是个有后台的生意人就不交税,但是此时此刻真正的听到张瑶所说的话,还是感觉有点不真实。
不收商业税,那国家哪来的钱?明朝还执行禁海政策,问题是禁海对于民间士绅而言,那就是一个玩笑,早就名存实亡了。并且站在大明朝文官的立场上,抗商税是件【政】【治】正确的事情,如果皇帝要收商业税,那就是与民争利,就是昏君,就要抗议,就要抵制。
不交商业税还如此的理所应当,就算是眼前的张瑶也是这个态度,谢宇轩觉得很邪门。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没钱你怎么打仗?这个道理在现代是个人都知道,明朝人也不傻啊,为何还要这么干?
带着这样的疑问,时至午时,从马车内便看到了登州城的城门,不一会谢宇轩跟着张瑶来到了登州城门口。
两名兵丁站在城门口检查进城的人员,马车靠近的时候,城门听到一阵呵斥声。谢宇轩借口车厢里太闷,出来坐在车辕上,看着城门口发生的一切。
说实话,这也是谢宇轩来到这个时空后第一次近距离看到拥有完备城墙的城市。就城墙而言,登州城算得上高大雄伟了,抬眼一看怎么也得有十米高,三米多的厚度(注:登州城高11.5米,厚3.5米),上面还有一些兵丁在巡逻。
宋、元时期,登州的辖区基本上沿袭唐制。明朝初年,登州的地利优势一度凸显,升州为府。《明实录》中提到设立登州府的原因时写道:“时以登、莱二州皆濒大海,为高丽、日本往来要道,非建府治,增兵卫,不足以镇之。”
《明·职官志》:“巡抚登莱地方赞理军务一员,天启元年设。”为防备后金从海路南下,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山东巡抚分离出登莱巡抚,登州和莱州二府从属。
谢宇轩估算登州城的城墙周长得有二十六七里地,当谢宇轩一行人的马车走近城门后,发现城门口的右边放着一个大箩筐,进城的百姓则会自觉的往箩筐里每人扔一个铜钱。在箩筐的旁边还站着两名穿着青色长衫的男子,看来是入城税的税吏。
一名水果贩子,衣衫破烂,在喝骂声中仓皇而去,消失在城门里头。门口的两名兵丁,一个手持长枪,枪头上锈迹斑斑,也不知道多久没磨过了。一个挂着腰刀,看上去也是旧货。这两个士兵看上去都有点营养不良,面黄肌瘦,鸳鸯战袍上满是补丁。帽子上的红缨,秃的已经差不多了,就剩下几缕也看不出是红色。
在城墙的两侧,十多名穿着破烂的红色鸳鸯战袄的兵丁搂着长枪懒洋洋的靠在城墙上无精打采的看着过往的行人,不时还有人在打着哈欠。
看到入城的百姓和城门口的兵丁的模样,谢宇轩的眉头不禁皱了起来。原本他以为张家庄的佃户们日子过得不好是因为张家庄毕竟是乡下比不得城里。可现在一看,即便是登州城这样的大州城百姓的日子过得也不怎么样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