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锋以少量兵力,唬住对方优势兵力的秘密在哪里呢
巴尔干火药桶
欧洲的巴尔干地区,由于复杂的社情、民情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被称作欧洲的火药桶,这里曾引爆过数次地区性乃至世界性的战争。
▲巴尔干半岛▲萨拉热窝的一声枪响人类进入了世界大战时代
最近一部正在网络上热传的俄罗斯战争电影《巴尔干边界》,就反映了上世纪末发生在巴尔干半岛上的一次重大战争冲突。
▲IMDB7.8、豆瓣7.4
《巴尔干边界》由俄罗斯与塞尔维亚合拍,于今年3月21日正式上映。该片由1999年6月,俄罗斯与北约在巴尔干地区所进行的政治及军事博弈改编而来。
电影讲述了一支由数名俄罗斯志愿兵(前特战队员)组成的精锐特遣小分队受命抢占科索沃普里什蒂纳机场,直到与俄罗斯援军汇合的故事。
电影政治
在电影中,俄军特遣小分队不但拿下了机场而且还和当地的科索沃极端武装发生了激烈交战,打退了极端武装对机场的数次进攻。同西方电影里的极端武装都是俄罗斯支持的正好相反,在这部俄罗斯电影当中,作为反派出现的极端武装都是北约支持的。
▲北约暗结极端武装图中大胡子的是极端武装头目“斯慕克”▲拦路抢劫、强奸妇女、屠杀平民电影中受北约支持的极端武装无恶不作▲相对的,俄军及当地警察是电影中“惩恶扬善”的正面角色▲德斑迷彩、美制M2重机枪,这些西方军队常用的产品也成了极端武装的武器
事件原型
要探索本片所反映的事件原型,还要将时间回溯到1999年6月,当时在北约持续数月的狂轰滥炸之下,国力微弱的南联盟不得不低头向北约妥协。
▲1999年,北约通过历时78天的空中打击迫使南联盟最终屈服
南联盟不仅同意从科索沃地区撤军,还最终在2001年交出了前总统——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
▲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最终死于海牙羁押中心的牢房中
作为俄罗斯在欧洲所剩无几的盟友,南联盟军队从科索沃的撤离必将降低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从而造成俄罗斯与北约博弈时进一步陷入被动。
▲标绿色的就是科索沃地区图源:中国军网
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俄罗斯将驻扎在波黑的一支俄军营级维和部队(实际规模是约200人的加强连)秘密调往科索沃,该部队在长途奔袭五百多公里后,成功在英军抵达前三小时抢占了科索沃普里什蒂纳机场,打乱了北约的进军部署。
这是一场非常大胆、果断利落的作战行动,既做到了出敌不意、有效控制的效果,又表明了俄罗斯在巴尔干地区事务上的强硬态度,还展现出了俄罗斯空降军一贯良好的作战素养。
此举不仅阻止了北约完全控制科索沃,而且为俄军大部队后续进入科索沃提供了条件。为俄罗斯与南联盟在科索沃问题的外交斗争中争得了一定的主动权。而这场行动对于叶利钦时代末期状态低迷的俄罗斯而言,无异是传奇一般的存在。
要知道,当时大约有5万北约军队正在科索沃,一旦真的发生冲突,俄军这支200多人的营级部队是不可能同这么多北约部队正面对抗的,被完全消灭不过是时间问题。
▲科索沃地区行军的英军部队
在引发“三战”的恐惧面前,英军指挥官选择了向既成事实低头,英军没有对俄军开火,最终该行动以俄军胜利达成所有预定目标而告结束。
▲虽然装备、人数都占优势但是比俄军晚了一步的英军最终默默接受了这一事实
电影亮点
虽说俄军远程奔袭抢占科索沃普里什蒂纳机场是一场非常精彩的军事行动,但《巴尔干边界》却并没有用主要的篇幅来正面讲述这场正规军行动的“大场面”。俄军的奔袭行动只是被作为主线故事的一条背景线,通过适时的穿插行动内容来表现。
▲俄军车队正式在电影中“上线”已经是电影开始一段后的事情了▲俄军退伍兵当地警察携手一起反抗受北约支持的极端武装才是本片重头戏
电影在经过一系列铺垫之后,其主要剧情从两个故事线展开。
▲电影开篇着重刻画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是如何狂轰滥炸的
第一条故事线是俄军特战指挥官“阿斯兰贝克·伊托耶夫”接受俄军将军的命令征召志愿兵任务小队(主要是前特战队员)从当地极端武装手中抢占科索沃普里什蒂纳机场,并移交给俄军。
▲“阿斯兰贝克·伊托耶夫”征招前特战小队(以下简称“贝克”)
第二条故事线是前俄军特战军官“安德烈·沙塔耶夫”(“贝克”的老上级)和当地警察一起追杀阿尔巴尼亚极端武装头目“斯幕克”。
▲“安德烈·沙塔耶夫”凭借在高超的身手和当地警察一起对抗极端武装
追杀极端武装的头目的沙塔耶夫(除了他自己还有两名警察)和贝克带领的志愿兵小队最终在普里什蒂纳机场汇合(“斯幕克”的老巢就在该机场,故沙塔耶夫追杀至此)。
▲两支小队汇合
在俄志愿兵小队攻占机场时,“斯幕克”带领的极端武装主力并不在这,为了抵御“斯幕克”带领的极端武装主力的反扑,两支小队决定合力抗敌。这段小分队大战极端武装的戏份,也是全片的高潮所在。▲利用手头器材,设下重重陷阱,这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