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城是当今大魏的国都,处在“东都洛阳”与“西都长安”之间,故而取名为安阳,这座王城气势恢宏的程度史无前例,前前后后近百里,被称为百里安阳。
安阳作为大魏的国都繁华程度自是不用多说,大魏一统后有过两次扩建,目前属于占地最大的城池。
皇宫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
外朝的中心为群林殿、朝阳殿、万兴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
内廷的中心是长乐宫、兴乐宫、弦乐宫,统称后三宫。
因当今天子还有一位皇后,并无侧妃,所以只多建了一所“凤仪宫”,再无其他。
皇城之中!
天子勤政,且所有大臣皆可畅所欲言,也没有那些所谓的陈规旧矩。
很多次朝会从早上一直开到天近黑才散朝,大臣们不吃不喝,皇帝也跟着不吃不喝。
所以都说大魏逢上这等君主大臣,实是大魏之幸,天下百姓之幸。
朝堂之上没有宁静祥和这么一说,天下安定,加之二十年来大魏国力昌盛,无内患更无外乱。
所以大臣们这几年的政见不合,唇枪舌战,都是为了当今的朝堂的头等大事。
为了这些事,朝堂大臣可谓是争得头破血流,可归根结底也都是为了大魏的长久统治。
大魏建国已有二十余载,国力之昌盛,兵力之强盛。
邵武阳北疆别世后,天子还留着武阳军,不是念及旧情,而是情非得已,即便是想,可天下人未必愿意。
这支从北魏出发,十年间踏破东越和西蜀,南下平南蛮,北上御北漠,战功卓著。
都说若无远虑,必有近忧,朝堂之上就像安阳城的坊市一样热闹,大臣们各执一词,据理力争,吵得不亦乐乎,丝毫不在乎王位上端坐的皇帝邵武棠。
邵武棠身着黑色龙袍,上绣五趾龙纹,共九龙,头戴冕旒,坐于龙椅之上笑看群臣“吵架”。
致使朝堂争吵的难题,是当前的土地征赋和土地使用问题,先帝建国时出于无奈实行了新的田制,只是为了建国的一批王亲公贵,这也是邵鸿弦此生最为后悔的一件事。
也就是说,现在的大魏朝堂分成了两派,一派是举荐推行新政的,一派是为了保全利益,打着“祖宗规矩”的幌子不愿意改政的。
朝堂之上,户部尚书刘宗志一派,坚持要恢复前朝大梁一直使用的田制,将高赋税降低。
致力百姓有田可种,彻底摆脱各大氏族豪绅强占土地的使用权,以此更好地催促农业发展,国家收缴赋税便会更加轻松。
当朝亲王一派则是持反对意见,力主实行旧制,以巩固自己土地所有权与利益。
邵武棠坐于龙椅一言不发,他自己心里清楚,现在的大魏九州数十座粮仓皆是满满当当,说白了早就已经屯粮过剩了。
若是颁布新田制,百姓分到了田地,没有了过多的赋税,定会更加勤奋,对大魏只好无坏。
如果像先王一样继续实行旧田制,当然也不会出现太大问题,因为战乱百年,百姓好不容易能够衣足饭饱,短时间内自然不会引起民愤,可是时间越久,这个问题便会越来越严重。
可先帝临终前曾有言:朝局稳定后必要废除旧田制,天下百姓太苦了,不仅要亲政,更要仁政,这个天下也要歇一歇了。
作为皇帝,邵武棠明白,要想让这群肱骨老臣放弃手中的土地,简直比登天还难,一方面这群人里三公在列,更有大批开国将军。
也正是这些人当初扶持他对抗邵武阳,才登上皇位,里面不仅只是自己兄弟姐妹,更有自己的叔叔伯伯。
所以对于这件事一直是中立态度,只得让六部与之对抗。
此时朝堂渐渐安静下来,户部尚书刘宗志双手合礼面向邵武棠。
“陛下,老臣以为今日之事,再议论下去也并无结果,不妨请陛下与各位同僚听老臣一言。”
邵武棠回了回神,看着逐渐安静下来的朝堂,清了清嗓子,义正言辞道:“众爱卿之苦心,寡人皆明白。
只是,这田制一事本就是当务之急,若都是各执己见,每天在朝堂争论不休,此事要到何时才能落实?
不如今日大家都坐下,和平心静气的好好商量商量,都是为了大魏长久治安,为了这黎民百姓不是?”
说罢,转头看向刘宗志,“老尚书但说无妨。”
朝堂之下顿时鸦雀无声,只有老尚书刘宗志上前,道:“既然诸位亲王不愿我实行新的田制,老臣不是不可以让步。
但是继续实行旧田制,则要改制。百姓上缴的六成实在太高,光是这一年的赋税就足以让百姓多劳作一年。”
“按刘尚书的意思,改成几成合适啊?”
“三成!目前的大魏国势强盛,明君治世,既无战乱,又无流民。按之前的六成赋税,国库可是史无前例的充实,这个时候再不为天下百姓谋福利,还要等何时?”
刘宗志毅然决然道。
宗亲氏族站出一位老臣,挥了挥衣袖,对于这个“三成”,应该是有挺大的意见。
“按刘尚书的意思就是可以安享清福了?若是大漠再次入侵,战事一起。到时国库空虚难道再去剥削百姓不成?”
刘宗志面容略带为难,随后恭敬道:“启禀陛下,既然依旧是意见不合,那老臣想要举荐一人,此人或许可以解决田制一事。”
邵武棠听后,面露悦色,惊讶道:“何人?能得老尚书举荐,那本事应当不小。”
“此人正在来安阳城的路上,老臣之前曾读过他对于当世田、马、兵三政总计三十四篇经注,见解独到。臣以为此人若是愿意出仕,必能为皇帝陛下排解万难。”
“何时能到安阳?”
“这位应是与世隔绝之人,臣与之有过书信往来,当前应该以至荆州,大概也就在这两月便能至安阳,但具体行踪老臣还是不透露为好。”
说着老尚书从怀中掏出一张宣纸,双手托起道:“陛下,这是先前这位先生寄于老夫的,是关于打通旧东越和西蜀的驿站、驿道绘图,请陛下过目。”
殿前总管接过后便送于皇帝,邵武棠表情凝重看着眼前宣纸之上的绘图,殿前百官鸦雀无声。
半炷香后,邵武棠放下宣纸放声大笑,边笑边起身走出龙椅,晃着手中的宣纸,看着一众大臣。
“老尚书,若是这位先生到了安阳城第一个通知寡人,寡人要亲自迎接,此人乃大才。”
随后邵武棠拿起案上宣纸,龙颜大悦道:“文瑞,这张驿站图交给你们工部,散朝后回去仔细审阅,若是找不出问题,就直接找老尚书拨款着手修建便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