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静,诸人尚处睡梦之中。王夫人院内阵阵秋风呼号,草木枝叶暗结薄霜,微寒刺肤。王夫人竟梦见自己大女儿元春身着贵妃袍服,肩搭臂缠一条白绫披帛,端步走来。王夫人耳畔隐听得元妃之声:“爹、娘,孩儿不孝!未能如寻常人家之女承欢膝下,孝敬双亲;亦不能再聆听椿训,沐浴萱晖。儿心痛极!父亲、母亲,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而我们家赫赫扬扬已百载有余;然至此地步,耽享时乐、骄奢淫逸者甚多,居安思危、筹措谋划者实稀。况无新生初诞之人,竟何以为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更有朝堂宫闱之事,表似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涌动,动却顷刻翻云覆雨、生死未卜,万不可深陷其中。我们家大业大,正所谓‘船大行快难调头’;若要明哲保身,须得早留退步,果断抽身才是;切不可有丝毫沾恋不舍。爹、娘,孩儿阳寿已尽,命赴黄泉,只为见最后一面,故特来相告。”说罢,凭空腾起一片烟雾,烟雾消散之后,元春已然不见了踪影。王夫人登时被吓醒,猛一下睁开眼,只觉浑身冷汗淋漓,心悸不止。待缓过神来,细细听去,钟敲了四下。又说在赵姨娘屋里安歇的贾政,此时亦是从梦中惊坐起来,赵姨娘见贾政醒了,神色竟不大好,急忙嘘寒问暖,又问可是做了噩梦,又掀被子起床去倒水来。贾政接过茶碗来,只是喝,又道:“无甚碍事。”除此并未多说什么,赵姨娘接过空碗,仍放回原处。
贾政、王夫人先到了贾母处,请安完毕,王夫人落座一旁,贾政则出屋去了。稍后,宝玉、宝钗也来向贾母问安。不多时,却见尤氏、李纨、凤姐、惜春等陆续来到,贾母方才笑道:“今儿是霜降,民间自古就有登高远眺、赏菊饮酒的习俗。因咱们这个园子多以假山、小土山为主,景色虽精致小巧、各式全备;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若是要登高远眺,终归是少了些开阔宏大的豪壮气象。前些日子我早命凤丫头安排预备下了,霜降这日咱们一大家子就去登城郊的西山。眼下正值深秋,想必是黄叶红枫,层林尽染。听闻主峰顶上,有一楼名曰‘斜阳楼’,是看景的好去处,亭子周围就栽有大片大片的各色菊花。如此一来,岂不登山、远望、饮酒、赏菊都齐备了。”李纨听罢,脸上略有顾虑。凤姐只管笑道:“还是老祖宗会顽儿,又想的周到,前几日就时时心里口头不忘的。现就要成行了,我们这些乡巴佬也好跟着沾沾光了。”贾母指着凤姐,笑说:“生的好一张巧嘴!你们都是乡巴佬了,我岂不成乡巴佬里的头一个——老乡巴佬了。”众人听了,皆笑起来。
贾母又向着惜春打趣道:“现如今就连我想见四丫头一面也越发难了,打发人请了两三回才到跟前。我们倒是那俗世人物,难有缘分得见真佛了。”惜春连忙笑说:“不敢,不敢。原是因作画装裱的事有所耽搁,我这不是活蹦乱跳的来了么。还望老祖宗恕罪。”宝玉在一旁也说:“四妹妹确是在家里忙画画的事呢,又是量画,又是折画,又是裁画,又是送出去请人装裱;就连我上回去了也差点儿吃了闭门羹。”惜春笑道:“二哥哥还说呢。你没得吃成闭门羹,倒在我那儿好打了一顿秋风。”宝玉来了兴致,对惜春笑道:“娘素日礼佛,你也礼佛,索性你和娘一处作伴才好呢。我也不白打这顿秋风,吃饭了你尽管到我房里去,如何?”王夫人道:“人一多你就疯,又欠你老子捶你了。”王夫人转过头便同惜春说:“佛经最是修身养性的,很有好处。我近来在诵《金刚经》,不知你看那本?”宝玉和惜春暗暗相视一笑,惜春回:“太太,在看《心经》呢。”王夫人听了,含笑点点头。贾母因笑道:“这样才是,你们多走动走动才好,不然闲着也是无聊。今儿在府里用过午饭,稍歇息会子,就出去乐他一下午。”在场众人听罢,无不高兴。贾母又对李纨说道:“你也把兰小子叫上,他天天的念书,也不急在这一时,合该有个假。”李纨只得点头答应。贾母忽又想起什么,便对惜春说:“四丫头,你告的假也快完了,这回记得把画随身带着,到时候我可要验一验你的大作。”惜春答了一声是。
众人用过午膳,稍作午歇,收拾打整完毕,便又来至贾母房内。只见贾母并屋内众人俱是一派盛装,通身华服,头插珠翠,耳挂宝坠;项上戴的、腕上拢的,统统一样不少;真是仪态不凡,气象万千。贾母见人都来齐了,大有精神,喜气团团,命道:“既如此,咱们就动身出发罢!”一时间,大家拥着贾母来到荣国府门前。荣国府大门外已是车轿纷纷,人马簇簇,其中大部皆是坐人,其余则是拉货载物。不多时,贾母等出来。贾母独坐一乘八人大轿,王夫人、薛姨妈、李氏、尤氏、凤姐每人一乘四人轿,宝玉、宝钗共坐一辆赤盖珠缨八宝车,惜春带着四卷画独坐一辆朱轮华盖车。贾母的丫头鸳鸯、琥珀、鹦鹉、珍珠,王夫人的丫头玉钏、彩云,薛姨妈的丫头同喜、同贵,李氏的丫头素云、碧月,尤氏的丫头银蝶、炒豆儿,凤姐的丫头平儿、丰儿、小红,宝玉的丫头袭人、麝月、碧痕、秋纹,宝钗的丫头莺儿、文杏,惜春的丫头彩屏、彩儿,**带着巧姐同丫头们在另一车。林之孝家的、周瑞家的、旺儿媳妇等家人媳妇并各房的老嬷嬷、奶娘,乌泱泱的占了一街的车,从府门处绵延开去。街边百姓都自觉站在两旁。
说话间一大队人马就出得城来,行至郊外西山脚下。一条专供游人轿马车辆通行的平阔大道从山脚一路蜿蜒伸达峰顶。一路之上,景致无穷,风情万种,实难用凡常语言描摹得出者,则勉作一歪文杂赋、小品游记以叙之,如下:
时值深秋,霜降节气。自古乃有登高踏秋、凌峰远眺、赏景舒啸、观菊饮醪之习也;故极尽全备,驱骋车马,阖府举家以相赴,方不负秋情。
澄湛清澈兮天池倒,云淡天高兮羲和骄;风轻轻兮衣袂飘,黄拂拂兮王孙草;枫桐杨柳云霞烧,松柏杉桂裹绿袍。莫道秋花无觅处,君不见桂蕊被树,似挂星辰,爽风簌簌,款送芳馥。可推秋品拔头筹,人皆喻柿扎枝头,惊为火球,松鼠觊觎,蹑摘速溜。山林有鸟鸣,肃秋未遁形;深涧传空响,泉溪跃石上;落叶片片软铺地,苔痕青青汲露滋。车辘辘以纵驰,马踏踏而飒姿;问大道以前程,觉歧路亦法门。
人生四季,各有风趣;四季人生,有舍有存。峰顶在望,楼宇稀恍;乐当以歌,心飞神往;我志为顶,忘忧未醒;何日当归,繁思有谁?知命悟兮复何为。
老爷夫人、公子小姐、丫鬟婆子等平日虽不时进大观园游顽、办差,可如今好容易出府来,更是热闹非凡。有说有笑,笑语盈盈,唧唧喳喳,谈论不停;“这边有一座湖”,“快看,那是什么?拖着长长的尾巴在树上窜来窜去的”,“姐姐,这是什么花?怎么长的这样”,“快到了,那就是斜阳楼罢”。
谈笑间,众人已来到楼前。且说那斜阳楼,起于高台,四八相套,楼共五层,层层飞檐,攒尖楼顶,遍覆金色琉璃瓦;地处巍峨西山之巅,濒临千顷昆明池,坐东向西,揽胜之至。仰头看去,正面楼顶檐下悬挂一块匾额,乃王羲之亲题“斜阳楼”三个大字。楼外有四大上古神兽之铜像、胜像宝塔、碑林、牌坊、轩廊、亭阁、花圃等建筑环绕,气势脱俗。过轩廊、上高台,便从正门进入了第一层,大厅中央摆放有一神龟驮碑造像,其碑两面镌字,正面用清绣小楷刻就一篇《重修斜阳楼记》,背面则亦用小楷刻有捐资以助重修此楼的功德花名册。顶层五楼阁楼之中悬挂有一口铸于唐代景云年间的万斤大钟,每逢时辰交替之时便由监楼人推巨木撞响,钟鸣远播万里,缕缕不绝于耳。此楼二至五层均可作观景之用,地方宽敞,不觉逼仄。
贾母等一通游览过后,便从五楼下到四楼,贾母对凤姐道:“楼顶虽在得高望得远,只因挂有大钟,地方终归小些,一大家子人恐难以活动开,未免拘束。我看咱们就在四楼罢,都可兼顾过来。”凤姐忙吩咐下去,还要赶在天黑前下山回府。监楼人等执事依次将窗户大大的打开,以供贾母等欣赏秋色。天晴日好、万里无云、略起微风,贾母、王夫人、薛姨妈、李纨、尤氏一处面窗坐着看景,宝玉、贾环、贾兰则在一旁看飞鸟湖泊,凤姐安排完事儿就去栏杆旁找宝钗、惜春说笑去了。待宝玉、贾环、贾兰回头时,只见贾母处围了一圈人,走近一看,八个小丫头正张着四幅画卷,贾母同众人正看惜春的画呢。四幅画里诗书画印俱全,每幅开头分别用大字题有《大观园行乐图·春》、《大观园行乐图·夏》、《大观园行乐图·秋》、《大观园行乐图·冬》,末尾各有一首诗并题跋及一两颗印章。正看着,宝玉开口说:“画后面的诗不正是我的《四时即事》么?那这字是……”惜春道:“是三姐姐还没走的时候,我请他写了提前预备下的。这些印也是我和他一齐刻的。只怨我画得慢,可惜没能教他看见。”
人们一时都不说话了,贾母却笑道:“画的好!四丫头,这些日子辛苦你了。”惜春道:“那里,那里。老祖宗言重了。”惜春命丫头们把画卷好,接过来后,把《大观园行乐图·夏》抽出来递给凤姐:“凤姐姐,这幅是给你的。”又把《大观园行乐图·春》拿向宝玉、宝钗:“二哥哥,宝姐姐。这是给你们的。”惜春笑说:“这幅《秋》我替那个什么刘姥姥先保管着。”众人听了,都笑个不停。贾母故作生气状对惜春道:“才夸完你,就把老祖母给忘了。别人都有画,就我没有,我可要生气了。”凤姐爽朗笑道:“哎呦,了不得了!我还以为就我会吃醋呢,没承想老祖宗也吃醋了。”惜春忙把这副《冬》双手奉上:“老祖宗,这是给您的。”贾母方舒眉,笑着瞟了几眼凤姐,说:“我就说我小孙女儿不会忘了老祖母。你也先替我保管起来,想看了就找你。”
就在这时,王夫人对贾母道:“老祖宗,快看,已是斜阳了。”窗外一轮红日正缓缓落下,万丈光芒打在楼身,向楼里洒进一片金黄。天边云霞似火,一两只鸟儿远飞还巢;池里波光点点,岸边停泊有两三扁舟;好一似秋霞归棹图。贾政向贾母道:“母亲,不如叫宝玉、环儿、兰儿趁眼前盛景,以《观日落》为题,不限五言七言,也不拘绝句律诗,各题一首来,一则记下今日所游所感,二则也试一试他二人近日所学。待写好,让大家都来品评指点一二,如何?”贾母道:“也好。”宝玉、贾环、贾兰唤来几案椅子、笔墨纸砚,临窗对景,思索吟哦;少时,都作成了。且看宝玉的是:
观日落
霜期登远上重峰,暮日薄西照客东。
腮抹胭脂浓淡色,唇凝膏润浅深红。
粼粼青碧揉金碎,脉脉黄花傲气浓。
秋梦有穷情缱绻,秋阳遗我晚霞中。
贾环写的:
观日落(贾环)
朝升暮坠间,人世几秋千?
兴尽归童子,横笛动晚烟。
竿身随遇系,渔火对星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