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月怕是吴江路最不像吴江路的时候了,因为整体调整,除了靠近茂名北路路口的部分商家,200米长的街道从去年年底起陆陆续续被写有“吴江路全面升级”的围挡“裹”了起来,餐饮业态基本上停了一大半。
但即使在晚上10点路过这里,地铁口不时有三三两两的人进出,靠近茂名北路路口的咖啡店里还是人满为患,买乐乐茶依然要排上挺久,住在附近的小魏加完了班,还是会带着自家狗狗来吴江路上溜一圈,老魏和多年相熟的“西北郎”老板倒是把唠嗑的聚集地从吴江路1店,挪到了3店。
无论是十几年前红红火火的“小吃一条街”,亦或是2008年改造后全新开街的“2.0版”休闲街,提起上海夜市,吴江路一直是响当当、硬邦邦的“金字招牌”。
晨报记者谢竲静安报记者邢蓓琳
王老板:
“新吴江路”,还是“老味道”
坐落于吴江路202号的西北郎烧烤也被囊括在此次改造中,自打2000年一穷二白地来到上海,“在吴江路上烤串”成了王自文在这座城市安家落户的资本,也成为了吴江路这条美食街上的一道传奇。如果你曾经来过“大排档”时期的吴江路,除了小杨生煎、甜蜜蜜、吴青餐厅……你一定也光顾过王老板的小摊头:大红色的塑料泡沫板上是“西北郎烧烤”五个大字,人们隔着烟熏火燎,眯着眼仔细瞅价目表。队伍最长的时候得排上2个多小时,因为人太多,老板娘会先收钱,点了吃的写在小纸条上,等排到了,就凭纸条找老板领串——这就是王自文和妻子最初的经营模式。
王自文说,老吴江路的时候他从上午10点半开到凌晨3点左右,生意最好的是晚上,白领下班了来吃个饭、喝点酒、解解压,年轻人谈朋友的来这里吃开销也不大,还有住在附近的居民穿着睡衣出来轧马路的。
当时口碑最好、最热销的是用钢筋串起来的鸡翅膀,烤得外焦里嫩,只卖10块钱8只。小姑娘到隔壁再买一杯奶茶,一顿饭就算解决了;几个小伙子一般就会点一箱啤酒——就是那种蓝色的塑料箱里装了24瓶三得利,就这么站在马路牙子上喝酒、吃串、吹牛皮;工作上遇到了挫折、不如意的人把自己灌得酩酊大醉;失恋伤情的年轻人深更半夜搂着准备收摊的老板,就能一直哭到清晨上早班的人出门买包子。
即使到了今天,还是有之前的食客来吴江路上的西北郎烧烤,点名就要吃他们家的鸡翅膀。从杂乱无章的街边小摊转向有门面、有桌椅、有后厨的“正规军”,食物的“本味”依然还在,王自文说,他家的鸡翅膀配方N年不变,把味道留下来的同时,也希望为大家把对吴江路的怀念留下来。
老魏:
对曾经的“烟火气”念念不忘
“米道”没变,但环境变了。2008年6月改造后的吴江路正式开街,从小摊贩、小饭馆集中的美食街、夜排挡,摇身一变,成了“吴江路休闲街”,玻璃门、正规店招、自动扶梯多了,但似乎又少了些什么。很多当年的邻居都没能留下来,不少当年的顾客也没能留下来,王老板坦言,当时决定把“西北郎”留在吴江路,心里还是有些“抖豁”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