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古道,“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那悠扬的旋律便萦绕耳畔。历经岁月风雨的洗礼,长亭易倒塌,而古道一边肩负着众人的脚印,一边见证着沧海桑田,至今犹在。
在粤北连州,一条古道蜿蜒匍匐在雄山峻岭之中,穿梭于村落田野之间,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By携程
自秦汉时期开凿以来,它见惯了刀光剑影,也听惯了鼓角争鸣,运送过岭南的粮食,也接纳过韩愈、刘禹锡等文人骚客。军队、马匹、挑夫、文人……在它睿智的双眸中,均是过客。
它,就是秦汉古道。
By《古驿道·广东行》
秦汉古道起于秦,兴于汉,繁荣于唐宋,一直延续到明清。期间因两地发展的需要,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频繁在此交汇,给秦汉古道留下了数不尽的历史传说和时代印记,而秦汉古道也成为了沧桑的“见证者”,记载着历史的繁华与变迁。
被岁月打磨得平滑锃亮的石阶。By邱劲松秦汉古道的“前世今生”
据记载公元前223年,大秦为统一江山,派任嚣、赵佗两大将率秦军分三路跋山涉水,挥师岭南。
而其中一路,就是从连州顺头岭下连江,进军番禺(广州)。为了开拓这“南蛮之地”,赵佗的军队在当时荒芜的顺头岭披荆斩棘、开山凿石,不自知竟成了开通秦汉古道的第一功臣。
赵佗像By图片说历史
到了公元前112年,为粉碎南越国丞相吕嘉的叛乱,汉武帝派遣路博德为伏波将军,率领十万楼船水师,走过顺头岭秦汉古道,“出桂阳,下湟水”,攻陷番禺(广州),一举平定吕嘉的叛乱。
后来,为了方便车马行走,更快地把岭南的物资运送到京城,东汉大司农郑宏便向朝廷申请把秦汉古道深浅不一的沟槽填平,铺砌青石板。
铺设古道的石头许多是就地取材的麻石或青石。By《古驿道·广东行》
在周去非的《岭外代答》里面有一句话能够概况出这条路对整个岭南的影响:
“此路一开,财货通矣,人才出矣,遐陬之声变矣”
意思是秦汉古道通了以后,财货、人才得以输出,甚至那被称为“鸟语”的岭南语言,也受到中原的影响,为之改变。
By陈馥敏
古道不但是军事关隘,还发展成了商贸之路,每天大量中原的铁器通过古道进入岭南,改变了岭南刀耕火种的落后现状。
古道上有一座桥梁,名曰“百牛桥”。
上世纪三十年代,大量挑盐的人在此经过,将盐运往北方,而北方的猪、牛,湖南等农副产品也通过百牛桥流入岭南地区。By南粤古驿道网
除了丰富的物资,唐代以来,众多文人骚客从这条古道南下。
韩愈被贬阳山任县令,刘禹锡更是与连州“结缘”,两度被贬连州当刺史,虽饱受挫折和失意,但生性乐观的他们很快便流连于山水之间,泛舟遨游,还深入市井,探问农耕,教泽市民。有感而发,在此留下了许多永垂不朽的诗和文章。
刘禹锡对连州山水赞叹不已,写下诗句“剡溪若问连州事,惟有青山画不如”,连州的美,是画也画不出来的。
韩刘两人齐开连州千年文脉,为岭南带来了中原先进思想文化,因此连州也成为了百越荒蛮之地的“文化之城”。
甚至,明代的《旧志序》认为连州风气之变,“乃自韩昌黎、刘梦得两公始”。即连州的风气从某种角度来说,是韩愈和刘禹锡改变的。
刘禹锡纪念馆By连州旅游网
朝代更迭、战争洗礼、商贸往来、贬官谪居、南北差异……秦汉古道用它那宽容博爱的胸怀,将几千年历史深情地揽入怀中。
2017年,连州秦汉古道入选“2017中国十大古道”,被誉为“最具内涵的古道”。包容之城,南北文化汇聚地
连州,就在古道的尽头,是中原通往岭南的门户,有“岭南第一州”之美誉。
两千多年来,络绎不绝的车马途经贯通南北的秦汉古道,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融汇在此,使连州逐渐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城市。如今战火不再,硝烟散去后,这里留下的是数不尽的“财富”。
By陈馥敏
大家都知道泰山上有一座雄伟的南天门,其实连州也有一座千古雄关——连州的南天门。
它位于古道的起始地,是一座凉亭建筑。
当古道行人由南向北行进时,凉亭的门楣显示为“南天门”,取义登上此亭,如同登上天界之门;当行人由北往南时,它就有了另一个名字:广荫亭。意为过亭后就是广东,过往商旅将会在这找到“福荫”。
“南天门”By连州旅游
“广荫亭”By刘志成
古道上清晰可见的马蹄印,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艰辛的旅途。但每隔3-5里就有一处供人休息的凉亭,又让人感到了一丝温情。
“怀清亭”就是供行人休息的驿站之一。By黄世康
旁有沁人心脾的清泉汩汩流出,供人饮用。By连州发布
这些东西现在看来不以为然,但回想过去,这亭,这水,为古道上跋山涉水、匆匆赶路的人带来了多少清凉和慰藉啊。
公路修通以后,南天门这条古道变得冷落寂寥,杂草丛生,但反而更能体现其古韵,一路走来震撼感丝毫不减。By李世荣
秦汉古道沿途有一个独特的古村,叫黎水村。
黎水古村的最大特色,是楼村有一排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的古堡式建筑——古锅耳楼。它每座楼的顶部都砌有鳌头飞檐,护栏两边的防火墙顶部都砌有漂亮的流线,仿佛古代的铁锅耳,因而得名。
↑返回顶部↑